被桓沣阻拦以后,梁易想了想,大哥这样安排,必然有他的道理。
只是委屈了桓灵。建康富饶繁华,女郎在建康过惯了金玉堆里的日子,如何能习惯乡间的清苦生活,还是整整三个月。
桓煜这时也接到消息赶了回来,很是愤愤不平。
“大姐姐不过抽了几鞭,谢二是我打的,胳膊也是被我打断的。罚我是应当的,罚大姐姐做什么?谢章那死老头子,真是过分。他说谢霁生死不知,也不知是不是夸大其词。若是真的,那也是活该。自己愿意在外边吹三天冷风,也怪不得我们。怎么能这么厚脸皮全赖到我们身上?”
桓灵叹气:“就是,我们下手是有些重。可谢二自己非要在冷风里边冻着,这才又加重了伤情。这也算到我们头上。”顿了顿,她问程素,“阿娘,阿荧知道谢二身体情况这样坏了吗?”
程素摇头:“我们还没告诉她。”
桓润:“大嫂,还请你尽快派人完成和离一事。”
万一谢霁真的死了,和离的事情还没办完,那寡妇的名头就扣到桓荧头上了。
程素:“放心,我今日已让三弟和三弟妹去办了。”
桓渺和孟俞虽年轻,但他们是桓家的长辈,去谈和离之事也说得过去。程素这个桓家主母并未亲自出面,是对谢家的一种轻视。
只要妹妹能和离,不再受那样的委屈,桓灵也愿意接受现实。在离开之前,她分别去看望了产期将近的公孙沛和尚在襁褓的四郎。最后,她来到了桓荧的梅雪院。
她进去的时候,桓荧脸上是一片忧色。桓煜则正在炭盆里为姐姐烤橘子。
见到桓灵,桓荧拉着她坐下,很内疚道:“大姐姐,都是我不好。要不是为了给我出气,你和三郎也不会被罚了。”
桓煜给橘子翻了个面,无所谓道:“我倒没什么,只要不踏出大门,这三个月在家里做什么都行。大姐姐,你可怎么办?大姐夫的家乡离建康很远。冬日天气恶劣,若是坐马车,要四五天的路程才能到,一路上又冷又累,你怎么受得了。”
桓灵怕妹妹继续内疚,安慰道:“没事,坐马车过去,也冷不到哪里去。也就三个月,我还没去过他的家乡,就当出门散散心。而且,我和你们大姐夫成亲这么久,也确实该去祭拜他的父母。”
桓荧还是很内疚,桓灵捏了捏她的脸颊:“我和三郎都愿意做这些,只要你能不再在谢家受委屈。如果你还总是一片忧色,那我和三郎就白受苦了。开心一点,等明年春天花开之时,我就回来了。到时候,我们再一起去踏青。”
桓煜:“好耶!到时候我要带着四郎,我是他最喜欢的哥哥。我抱着他,谁都别和我抢!”
桓灵逗他:“到时候,大嫂肚子里的孩子也已经出生了,你究竟抱哪个好呢?”
少年还真就陷入了纠结,撑着脸苦想。
姐妹两人被他齐齐逗笑,桓灵这才说要离开。
“等大嫂生产,你们记得写信给我。我先走了,回王府一趟,明日便直接从那边走了。”
自五月份梁易出征以后,桓灵便回了桓府住。满打满算,其实她只在王府住了两个月,常用的东西,常穿的衣裳都在这里,叫人收拾好就可以出发。
但是梁易在桓府的东西不多,桓灵觉得或许他还想带些别的东西回乡,所以决定回去一趟。
桓煜:“大姐姐,明日你们什么时候走,我去送你们。”
桓灵:“不用了,城门一开就走。我们走早些,总归有些丢脸,我不想让别人看了笑话。”她无情地提醒弟弟,“你今日踏进家门以后,就不能再出门,否则就是抗旨。”
桓煜一拍脑门:“唉,这样看来,被禁足还是有些不方便。”
趁着桓灵去和家人们道别的时间,梁易回了松风院,吩咐金瑶她们收拾好了桓灵的东西,他随手整理好自己那几件衣裳,只待桓灵回来,便可以离开了。
——
除不方便出门的公孙沛和不能出门的桓煜,其他的家人都来到门口送别。
风雪漫天,桓灵几番催促,家人们都不愿意进屋。
程素依依不舍叮嘱:“与之,你一定要照顾好阿灵。她怕冷,但又爱漂亮,你要记得让她穿厚些的衣裳。还有,她……”
梁易耐心地听着,桓灵抓着程素的袖子撒娇。
“阿娘,我又不是小孩子了,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放心吧。”
桓灵先是请各位长辈保重身体,然后又叮嘱兄长和妹妹们。
“大哥,照顾好嫂嫂,可惜我不能第一时间看到你们的小娃娃了。”
“阿荧,要开心一些,真表妹记得多陪陪阿荧。你们记得多出去逛逛,遇上了时兴的衣料首饰,一定要给我留一份。”
最后,她带了些深意道:“二哥,要记得从心而为。”
挨个叮嘱一番后,桓灵道:“就这些了,我们走了。你们快进去吧,外面风大。”
上了马车,女郎不舍地打开车窗同家里人挥手告别。
程素虽然舍不得她,但怕她受寒,对她道:“关上窗,别着凉。”
梁易就听话地关上了窗,不安地搂着桓灵的肩膀。
马车开始缓缓朝着王府的方向行进,压出了深深的车辙印,在建康城少见的漫天大雪中显得分外孤独。
“梁与之,对不起啊。”桓灵很内疚,“都是我太冲动了。但我还是不后悔打了谢霁,他真的该打。”
梁易让她靠着自己:“无碍的。我也很久,未曾回乡。”
桓灵还是未能开怀:“可是三个月太久了,他们就是想抢走你的位置。”
“本来,年后也要去,钟离郡。谢章不知。”
女郎眼睛亮了:“所以谢章借此事想要赶你离开健康,其实只是不痛不痒,什么也没有影响。”
“嗯。”
桓灵松了口气:“那就好。我们明日早些走,谢家肯定等着看我们的笑话,别让他们瞧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