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推己及人,自然也觉得李师师整日闲极无聊,每日早晚倚门顾盼,专望天子临幸。 李师师心里暗笑。她又不是深宫里的娘娘,哪有那么多闲工夫无聊消遣。 不过,看到赵佶袖中鼓鼓,似有纸张,她心中有数,便道:“近来在习练一种新唱法……” 赵佶大喜:“那正好。爱卿近前,寡人新作小词,你唱来听。” 李师师令侍女吹奏凤箫,呜呜咽咽,顿开喉咽便唱。 天子所做之曲,辞藻甚是平庸,远不及她交好的周邦彦、晏几道等人文采。但她职业素养优秀,还是唱得声情并茂,唱得眼中泪水涟涟。 倒是赵佶有点不好意思:“爱卿且慢,这个字,寡人觉得应该再改一改……” 李师师听话地收了声音,抿嘴微笑,耐心等待。 她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冷场,上前劝饮,道:“师师近来也曾习得一些新鲜俊俏的市井词令,只怕粗鄙简陋,不配服侍圣上。” 赵佶心里痒痒。他排除万难、私行妓馆,不就是图个新鲜刺激。越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东西,他越是兴致盎然。当然,他自欺欺人地认为,这叫做基层采风,体察民情,比起在皇宫里阅览奏章,更有助于治理国家。 “无妨,你唱便是。” 李师师于是调弦拨曲,唱道: “生涯临野渡,茅屋隐晴川。沽酒浑家乐,看山满意眠……” 赵佶听了几个字,就双目发亮,内心涌动着无数创作冲动。好一派渔家野趣!够他画个十尺大长卷! “爱卿此词何来?” 他多年寻欢作乐,民间的各种雅俗小调,也听熟了十之八九。这首小令可从来没听过,想来是时人新作。 李师师见龙颜大悦,微笑道:“是一位新近流行的文人之作,辞藻清新,风格特异。师师近来在家研习,爱之不已。” 又唱了几首,大抵都是描写风烟江湖之作,韵律用典出神入化,加上李师师感情丰沛,听得人心潮澎湃,恨不得抄起一柄剑,提一壶酒,马上就去闯荡四方。 赵佶抚掌大赞:“是谁写的?寡人要给他个官做。” 李师师却面露难色,没立刻答。 赵佶想起什么,沉下脸。莫不是她又私自跟什么文人来往?上次他临幸,周邦彦那登徒子躲她床下,过后写了一首酸气冲天的词,害得皇家丢尽脸面。他舍不得责罚美人,只找个借口把那姓周的贬了完事。没想到她还不吸取教训,这次可不能轻饶。 李师师见天子骤然一脸醋意,慌忙拜下,笑道:“是一位闺阁才女,她与人合著,化名出版了一部话本,近来在市井民间极为流行。这些词令都是从此而来,都是她的大作。” 她惯会拿捏男人心思,故意引其疑虑,以为调笑。只不过面前之人贵为天子,她也不敢卖太久关子,当即解释清楚,书桌上捧起一本厚书,双手呈上。 “草莽英雄传?易安居士?” 赵佶来了兴趣,当即翻阅起来。他文学素养颇高,一目十行地翻了几页,已经看出是一部笔墨淋漓、雅俗共赏的佳作。尤其是穿插其中的定场诗词,更起了画龙点睛之功用。他反复吟咏,含英咀华,一时间竟忘了李师师还侍立在侧。 “果然才藻惊人!”他忽然没头没尾道,“相貌如何,寡人要将她纳入宫中,给朕作诗。” 李师师依旧得体微笑,说才女已经适人,年纪也略大,不能侍奉君王。 赵佶也是随口一说,叫了两声遗憾,马上把这事忘到脑后,又翻了几页,看到“替天行道”、“扶危济困”几个词,忽然意识到: “水泊梁山?这话本讲的是梁山好汉的故事?就是宿元景视察过的那地方?就是他们要组建维和义军?” 夏日时节,水泊梁山祥瑞频现,九天玄女高调显灵,赵佶迷信,对此颇有印象。 “这么看来,他们也不算是恶人嘛。”他笑道,“唔,还是明白一些大义和道理……” 李师师可听不明白:“什么义军?” 她以出卖才艺为生,平日时常派人去市井采风学习。偶然得到这本《草莽英雄传》,当即被深深吸引,读得废寝忘食,欢喜赞叹。身在青楼,心在江湖,更是成了作者“易安居士”的忠实拥趸,将书里的诗词倒背如流。 只是有一事甚憾。这书到现在只出到第三卷 ,许多情节刚开了个头,让人抓心挠肝的想看后面。听说瓦子里有个俊俏小哥,声称手里有第四卷,只是惜售,不肯示人。李师师想,改日把他请来,自己亲自询问一番,不愁听不到“下回分解”。 至于梁山好汉在政坛中有何分量,在时局里扮演何种角色,她并非局中之人,纵有万分聪敏,也猜测不到。 兽炉内香烟暧昧,窗外细雨点点,声音急切而缱绻。 赵佶笑道:“替寡人更衣。” 李师师不敢多问政事,依言上前,微垂着眼,双手抚上天子那肥胖御肚,给他宽衣解带。 一边娓娓地道:“也不知那话本里的故事,有多少是真。师师可不相信有人能日行八百里,也不信有人能在水底伏得七天七夜……” 赵佶衣裳脱了一半,也被她说得有点心痒,看看面前的国色天香,脑海中又忆起那些绝妙好辞,天人交战了一瞬间,骤然爬起,重新拾了那书。 “哪里有这一段?给寡人指一指。” …………………… 最终,那衣裳也没脱完全。天子临幸李师师家 ,留宿至五更,跟花魁娘子同床共枕,被窝里读了一夜小说。 第二日勤政殿,几个大臣还在就“义军”之事吵得口沫横飞,一向早朝打瞌睡的皇帝忽然睁开眼,顶着一双黑眼圈,毋庸置疑地道:“梁山义士坦荡无私,光明磊落,本领高强,正适合出国担任维和重任。朕相信他们不会背叛国家。就这么定了!毋须再言。” ----------------------- 四艘传令船舶先后停靠沙门岛。四个信使均是喜气洋洋,带来的消息大同小异。 “太后钧旨,同意维和条款。” “梁山好汉投票决定,接受北上维和任务。这是第一批人员名单。” “官家点头,张大人,您尽管放手一试。” “大皇帝没说不准,教试验几个月,看看成效……” 一时间全岛欢呼。沙门岛牢城自建成以来,大约从未有此欢欣声浪。 辽金使节双双感谢张叔夜。宋方使团内部也各自贺喜,知道这次任务完成,等回到东京,少说也得官升一阶,名扬史册。 至于随团公干的两个江湖女子——阮晓露和顾大嫂——宋方国信使也免不得对其刮目相看。张叔夜力排众议,将平民女子带入谈判场,不少随行官吏一开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