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上古,又将会是徒劳无用吗?” “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承受天命,他们的依据在哪里?灾异之变,又是缘何而起? 想要用风俗教化的力量,促使命令得以推行;使刑罚减轻、奸邪改变; 使百姓和睦安乐,政事宣昭…… 应当如何整顿政治,才能使得甘露降临、百谷丰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呢?” 动画里,汉武帝说完之后。 董仲舒登场。 他用儒家之学、孔子之言,应对作答。 “臣谨案《春秋》记载, 考察那些前代已经做过的事情,以观天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国家将要发生失道的败坏迹象,上天就会先降下灾害来谴告; 如若不知自省,又会生出怪异之象来警惧; 再不知道悔改,伤败就会到来。” 动画里的董仲舒,这般向汉武帝述说着,而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听到这里—— 他们的瞳孔微微缩紧,看着天空这一幕从未有过的玄奇异象,开始有些犹豫起来。 上天?生出怪异之象? 虽然他们现在已经熟悉并适应了天幕的存在,但经由董仲舒这么一说—— 众:总觉得有点可怕!0.0 而且董仲舒说,这是从《春秋》的记载里、前代发生的事之中,所得出的结论。 众:春秋?我们知道,孔子写的那本吧。 那我们不就是—— 被董仲舒,拿来做参考的“前代”吗?! 春秋战国尤其是春秋时期的人,看着天幕的异象一时之间有些说不出的恍惚。 天幕,算不算“怪异之象”? [墨子:骗人的吧,别自欺欺人了。这就是后世的技术,他们通过技术做到的。] 虽然他论述过“鬼神”的存在—— 还说过“即便是深溪博林、幽涧无人之所,也必须谨慎施行,现有鬼神在看着”。 但是,墨子反对命定之论。 当时儒学鼓吹天命,提出一条“寿夭贫富,安治乱,固有天命”。 墨子便说:“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 他认为所谓的“命”,是暴君所捏造出来的。 天幕动画里,董仲舒还在说: “由此可见,上天对人君是仁爱的,也想要帮助人君消除祸乱。如果不是极其无道的时代,上天都是想要扶持与保全的。 事在君主的发奋努力罢了。 发奋努力地学习,则见闻广博、智慧益明;发奋努力地行道,则德行日益崇高、愈发成功。这些都是可以很快得到、而且有所成效的。” 他这一段关于“发奋努力”的说法。 倒是尚且没有受到什么人的反对。 动画里,董仲舒又提出了《诗经》里的“夙夜匪解”与《尚书》里的“茂哉茂哉”—— 告诉汉武帝,要发奋努力。 董仲舒:“这两句,都是要发奋努力的意思。” 正在观看天幕的秦始皇:“……” 说半天,你就说要努力? 说得还挺好听,但是从天命到努力,弯弯绕绕的,也没说出什么有用的来。 ——《诗经》的“夙夜匪解”: 从早到晚,不敢懈怠。 ——《尚书》的“茂哉茂哉”: 努力呀!努力呀! 秦始皇:微笑.jpg 他倒是要听听,董仲舒还能说出什么来。 光幕里的动画之中,董仲舒还在对汉武帝提出的问题,进行作答: “仁义礼乐,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故而圣王死了以后,他的子孙还能长久安宁数百年,这都是礼乐教化之功。 至于周厉王、周幽王之时,周朝的‘道’在这里衰落了,并不是‘道’亡了—— 而是周厉王、周幽王,他们不遵循这个‘道’。”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天子们也在观看天幕视频。 历代的周天子们: 董仲舒,你看我们还能遵循这个“道”吗? 其实他们觉得这一段也不无道理,只是自己生不逢时、自然也无法力挽狂澜。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里的“道”,似乎也可以不仅仅指代他们儒家的“仁政”。 周天子们:不管怎么说,自从接手以来,我们就属于是失“道”者。 我们也想遵循这个“道”啊!!! 周幽王不在春秋战国,但他的儿子周平王,恰好是开启东周时期的那一位。 ——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 周平王:嗐,都怪我爸。 他站在东周之初,看后世百态。春秋战国至于秦王朝,秦王朝又至于汉王朝。 动画里,董仲舒说: “至于周宣王,他思念昔日先王之德,复兴停滞了的事业,弥补时弊,发扬了文王、武王他们的功业,周之道又粲然复兴了起来。” “诗人赞美他、为他作诗。上天保佑他,为他降下贤良辅佐。后世称颂他,至今不绝。这是周宣王夙夜不懈地行善所得到的。” 正在观看视频的周平王: “……” 是啊,在周厉王没有遵循“道”之后,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还是将周之道复兴起来了。 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 总不能,是我的锅吧!!! 周平王冷静下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不能被董仲舒的只言片语蒙蔽,反而反思自己。 周平王:虽然我爷爷周宣王,好像是把他爸爸周厉王的烂摊子收拾了一下—— 但是,爷爷他晚年对外用兵、败绩连连。 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 南国之师,全军覆没。 再加上不进忠言、独断专行,周宣王也只是达到了昙花一现的“宣王中兴”罢了。 周平王:没关系,我还是躺平吧。 他慢悠悠地调整好姿势,继续看着天幕上的汉朝历史视频,会动的画面还挺好看。 董仲舒表示: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治乱废兴在于自己,不是上天降下命运不可违背,而是由于人君的行为荒谬,违背、失去了优良的传统。” 董仲舒不断地引用《尚书》《论语》《诗经》及孔子之言等等,进行自己的论述。 汉武帝又提出了新的策问。 几番策问、对策之后,董仲舒提出: “《春秋》提倡统一, 这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如今的老师讲述的思想不同、人们谈论的内容也不同,百家的方法不同、指意也不同, 因此您才无以持一统。 再加上法令制度多次改变,底下的百姓也不知道该如何遵守。 臣愚以为,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这些学说,全都禁绝其道。 勿要使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