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1(1 / 1)

开元盛世则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听到这,青年时期的李隆基长舒一口气,好在他于青史上,还是留下了好名声,想必那什么与儿媳的不伦之举,皆是歹人造谣罢。 牡丹园里的李隆基亦长舒一口气,他开始听天幕所言,还以为是上天不满他这个天子,再听她后面的话,便猜测天幕为后世之人所为,且对他的评价颇佳,想来是歌功颂德罢? 二人身处不同时空,却同时听见天幕说到—— 【如果李隆基在开元末年就死了,不说与唐宗宋祖比肩,和汉文帝等皇帝比一比,还是可以的,高低能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一个治世明君的名号,只可惜,他死的太晚了!】 李隆基们:…… 你礼貌吗? 礼貌,你吗? 蒲安看了眼评论区,没有唐玄宗出现,她放下心来。 【开元二十五年,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联合朝臣,骗李隆基的三个儿子,说皇宫进了贼人,让他们快来救驾,等李隆基的儿子们披甲提刀,进到皇宫,武惠妃对李隆基进谗言,说这三个皇子要造反,于是李隆基将三个儿子都杀了。 武惠妃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想让她的儿子,寿王李琩能继承皇位。】 “能量有波动,非常强烈!” 密切关注的大佬们激动起来,只见评论区同时出现两条评论—— 爬灰爱好者李隆基:“吾不是痴儿,岂会因妾妃之语杀子?” 爬灰爱好者李隆基2.0:“朕非傻子,逆子罪行确凿……” 第二条评论没写完就发出来了。 看着两条昵称、自称都不同的评论,所有人都意识到,假设实验成功了! 蒲安擦了把并不存在的冷汗,假装没看见,继续直播。 【但是,李隆基立了三子李玙为太子,次年,武惠妃怀着失望的心情逝世。若说儿子没能被立太子,让武惠妃郁郁寡欢,含恨而终,那后面发生的事,能让武惠妃九泉之下不得安宁。 在武惠妃死后,李隆基深觉没有解语花的陪伴,生活寂寞,不知哪个缺了大德的家伙进言:虽然宫里美人寥寥,不合皇帝心意,但您儿子李琩的媳妇杨玉环貌美如花,精通音律,肯定能和您有共同语言。 李隆基见杨玉环貌美无双,聪明伶俐,于是不顾礼节,强行纳杨玉环为妃。 当然,他没有直接表示要强夺儿媳,而是借由为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要孙媳杨玉环出家做道士,过个几年,他再将道士杨玉环纳进宫。 不得不说,李隆基不愧为李家人,这做法和他爷爷李治一样一样的,要是杨玉环能有武则天那样的野心和才华,也不至于在安史之乱中、马嵬坡之下,被李隆基赐死了。】 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的武曌:“安史之乱?莫非小儿治国不力,导致天下动荡?” 太平想当女皇:“无需多言,吾猜着了,赐死杨氏,必是因为她‘魅惑君王’对不对?没种的玩意,自己没当好皇帝,将错误推到儿媳,啊不,推到自己妃子身上。” 看着天幕的两代李隆基:…… 爬灰爱好者李隆基:“不可能,吾非那等人!” 沉香亭里一阵静默,李白斜眼看皇帝,只见大家面如金纸——被气的。 中老年版李隆基不顾那个不体面的名字,点开白色面板,写道:“尔等何人?胆敢冒充朕之祖母、皇姑……” 他写到一半愣住了,如果他能写字,与天幕之人交流,且留言前头坠的名字那般直白,那是不是说明,这两个直白的名字真的是…… 可那个“爬灰爱好者李隆基”,和他这个“爬灰爱好者李隆基2.0”是什么意思? 莫非那是年轻时的自己? 李隆基抹去前头写的字,重新写道:“尔今何年?朕于天宝四载。” 蒲安看到又多出了几条评论—— 武曌留言她于天授元年,太平公主和青年时期的李隆基留言,他们于唐隆元年。 粉丝们一下子激动起来,他们看热闹不嫌事大—— “一个还没登基的李隆基,一个朝昏君道路走去的李隆基,他们竟然相遇了!” “还有知道武周只有一朝的武则天,知道侄子会杀了自己的太平公主!这是什么修罗场啊!” “打起来,打起来!” 蒲安直播间里,粉丝和李唐的一家人都很激动,直播间外,监测研究的大佬们也很激动,唯有她心如止水。 这是什么大场面吗?她什么没见过? 她淡定继续直播—— 【关于杨贵妃,李白曾写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白居易写诗云‘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被誉为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无疑是美丽的。 只是她的美丽,给她带去了灾难。 无论是长恨歌还是我们的影视剧,往往都将李隆基和杨玉环塑造成一对知己,一对相爱的人,可是我总忍不住去想,一个女子,在有与她年纪相当、非常恩爱的丈夫的前提下,真的会爱上抢夺自己、年纪足以做自己父亲的公公吗?】 沉香亭里,李隆基的面容一僵,只觉膝盖好像中了一箭,他不可自控地看向贵妃,却没从她姣好的容貌上看出什么来。 青年版的李隆基也是一僵,未曾料到他日后竟然真的会这么荒唐! 【李隆基在开元末年,就已有昏君的苗头,不然也不会一日杀三子,后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一众奸臣,自认为可平衡权力,将大权尽收已手,但专注权力内斗和享受的他,早已忘了君王的职责。 政治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日益严重,但李隆基还自以为大权在握,天下臣服。 李林甫做宰相期间,为了独揽权力,不让他人权势越过他,故而建议李隆基任用番邦出身的人为将士。 日后造成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在这期间被提拔的。 李隆基很喜欢安禄山,许以他高官厚禄,安禄山手中的兵马一度比大唐官方兵马还要多,而且后来,即使有安禄山造反的确切证据,李隆基都不信安禄山真的反了,没有调遣兵将,硬生生怠误了战机。】 粉丝们看到这,留言越来越激烈—— “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也不至于,后来的明清还是做过一阵子世界中心的。” “我觉得这个转折点,主要体现在,安史之乱前,我国是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待他国和其他文化,安史之乱后,这种开放的心态就没有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安史之乱几乎是屠杀了中原的百姓,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杜甫的三吏三别就写的这段历史吧?当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