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7(1 / 1)

于伫立四百余年、让所有人的文化认同感高度统一的大汉的葬礼。 期间奇人辈出,英雄不断,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是关于汉的挽歌。 三国的英雄名人太多了,一个个讲也说不完,所以我只讲了几个名人,这个系列就先结束了,大家还对哪个朝代、那些人感兴趣,可以评论区告诉我。” 底下刷过好几条建议—— “魏晋南北朝!最浪漫的魏晋南北朝!” “瓦剌留学生,顺便把大怂的金国留学生也讲一讲。” “易安居士!一定要讲我的清照姐姐。” “数字军团!” 蒲安一一记在心中:“好了,今天的直播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观看,明天再见。” 天幕消失,曹植遗憾地收回还没写完文章的手,不知天幕还会不会再来,没骂完人,心中更憋屈了。 曹丕去寻父亲时,父亲已经命属下遍寻天下名医,势必要在明年曹冲生病前找到,对了,华佗好像挺厉害的,曹操一边嘀咕着,一边走远了。 曹丕只得回去,到家中后,发现妻子甄姬泪水涟涟,她陈情道:“妾从未和……请夫君信我……” 曹丕叹气,这叫什么事啊?天幕将他们曹家上下一起损了个遍,虽然后面都给他们澄清谣言了,但是谣言只要说出来,肯定比事实传播得快,他都可以想象孙吴和蜀汉那边,现在的嘲笑声该是多么猖狂了。 这天幕也不干点人干事…… 对了,好像有提到司马家最后统一三国,司马…… 第12章 兰亭集序与鹅 蒲安决定了新一期的直播内容,魏晋南北朝。虹露书圆 提起魏晋,大家无不会想到名士风流,门阀世家,可这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的翩翩白衣下,是百姓哀哀哭,来生莫做人。 蒲安有些纠结选题,如果按照史实去讲,与她的直播基调不符,肯定没多少人看,只能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人物,还要挑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 这样思考后,她开始快速写脚本。 公元353年,王羲之和朋友欢聚兰亭雅集,流觞曲水,众人以草为毯,作诗联句,恣意畅怀。 溪水叮咚,羽觞飘零,众人正意兴阑珊。 谢安已有几分醉意,再看好友,他已经醉得腿打漂,他正要调笑几句,却忽然间,天云突变,厚重的白云卷成一块巨大的天幕,霎时间,谢安酒醒了。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千古第一书圣,王羲之。” 云幕如镜碎裂般,生出金光,一个女子现身天上,开口说话。 这变故堪称神异,所有人都惊呆了。 谢安颤颤巍巍站起来,王……王羲之?这不是好友的名字吗? 反应过来的其他几十个人,也一起看向醉得不知世事的中年男子。 蒲安点开一段关于王羲之的电视剧节选,一边播放,一边介绍道。 【公元303年,王羲之出生于琅琊临沂,他是世家大族、琅琊王氏之子,在魏晋时期,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足见王家有多么兴盛。 王羲之自幼展现了对书法的热爱,父亲便请了当世著名书法家——卫夫人来教导儿子,据记载,王羲之沉迷练习书法,常常一边走路,一边在衣服上用手指写写画画,把衣服都磨烂了。 我们现代有一个成语,叫入木三分,说的是,王羲之给朝廷写祭祀用的祝板,在换祝板内容时,匠人要刮掉表面上的字,结果怎么也没能把王羲之的字,从木板上刮下来,而后匠人们发现,原来王羲之的字迹如刀刻般,都渗入木头里。 虽不知这个典故真假,但从这个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已经出名了。】 谢安斜眼瞅好友,竟不知道他还有这样的传言,等等,天幕中的女子说什么……现代? 现代,现在的时代?这么说来,这女子与他们身处异世? 【当时晋朝的太尉郗鉴想在王家,为自己女儿寻一位如意郎君,于是派弟子去王跟王家的王导说,想与王家结为姻亲,王导就让郗鉴的门生随便选。 这个门生回去后,告诉郗鉴:‘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 郗鉴听了说’正此佳婿也!’,于是把女儿郗璿嫁给了王羲之。 这就是东床快婿这个成语典故的由来,我们这些千年后的人,如今在人家婚礼上夸新郎,还时不时要用到这个成语。】 在家中仰头看天幕的郗璿愣了一下,未曾料到,自己会从神异天幕的口中,听到丈夫的名字,更不曾想到从中听到自己的名字。 【王羲之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他很喜欢鹅,铁锅炖大鹅的那个鹅,大家别误会,他并不是想吃鹅,而是喜欢观赏鹅,认为鹅的游水姿势、走路样子与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国古代有四爱,分别是王羲之与鹅,陶渊明与菊,周敦颐与莲,林和靖与鹤。 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一个独居的老妪,养了一只擅长打鸣的鹅,王羲之想买,但是老太太不卖,王羲之心想,不卖我,那我上门看看总行吧,于是携亲友一起去看。 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到家里来,非常热情,杀鹅拔毛,做了一锅肉招待他们,上门就为看鹅的王羲之,只能望鹅兴叹。】 与王羲之曾经去看鹅的朋友,现在听天幕中人讲述他们经历过的事,心中又是觉得奇异,又是想起当时逸少的表情,一时表情都复杂起来。 左下角的评论区滑过一长串—— “打鸣大ne,大ne中滴战斗ne,欧耶!” “王羲之的泪水不争气地从嘴角留下来。” 看到这条评论的谢安:“噗嗤!” “这些人真是促狭。”同为王羲之的朋友孙绰笑道,“她说古代,莫非……” “但见这些人的字……”谢安遥指天幕,“这些字都工整方正,莫非这些人,人人都能写一笔好字?” “这些字都七零八落的,但连蒙带猜,我也能看懂。” “天幕之上的人,皆能读会写,想来他们的书法定不差。” 聚于兰亭的人都纷纷评价起天幕中的字体。 王羲之醉得昏昏沉沉,勉强睁开眼睛,却见天上挂着什么东西,他抬起手,试着触摸天际,突然好像摸到了什么,一块巨大的白色宣纸,挂在他眼前。 王羲之笑呵呵道:“逢此盛事,鉴此佳作,怎能没有序?待我写一篇来。” 说着,他提笔蘸墨,在白色“纸张”上挥毫——“永和九年,岁在壬……不对,过了立春,已经是癸丑年了……” 王羲之将壬字一改,写了癸丑,继续边念叨边写:“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