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不仅有士卒严格把守,还有穿着官衣的人在船前忙碌,一时间码头上的人都忍不住把注意力投了过来,想知道这里在搞什么名堂。 渐渐的,嘈杂的声音都小了许多。 袁凯此时没有空照顾百姓的感受,他板着一张冷脸,心脏随着不停被抛上去的粮食而砰砰直跳。 一个时辰后,船上已装满粮食,再也放不下别的。 “计数,开走!”袁凯摆摆手,“下一艘。” 一艘较小的粮船开了过来,锦衣卫照例监督民工们开始搬运。 袁凯很聪明地采用了抽样的方法,没有按照工部的大小规制检查,而是随机抽取粮船核实承载数量,这样一来,河道衙门使诈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一连检查了五艘船,马车上已经搬空了,袁凯宣布行动停止,把所有人叫到自己身前,期待中带着忐忑,道:“你们挨个把实际的数目报上来。” 排着队的亲兵们按顺序报上数目,袁凯一边听,一边记,听得越多,心里的石头越沉重,几乎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些数目竟与工部报备的完全一致!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难道圣上、太子还有我,全部都弄错了?工部真的没有人借着这一批粮船贪污军需,真的只是凑巧在冬日里提早将船下水? 难道这一场声势浩大的行动,真相竟如此讽刺? 袁凯长久的沉默为亲兵们带来了压力,他们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些什么,不敢动也不敢走开,只有一齐陪在这里发呆。 韩百户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煎熬,沉吟片刻,开口道:“把这些粮食卸下来,运回李大人那里去。” 众人有了活干,这才散去。 只余下韩百户陪着袁凯站在码头上。 这时候已是下午时分了,就连先前看热闹的人也纷纷离开,码头上空旷了不少,几只水鸟在天空飞翔,万物复苏的季节,朝局却一片凄迷。 正当袁凯想要开口说些什么的时候,码头上突然驶出了几艘大的官船,不知载着什么,满满当当,向远处驶去,船工们扯号子划桨扬帆的声音,打断了他好不容易对韩百户酝酿出的安慰之语。 袁凯没话找话:“这艘船是干什么去的?” 正好在附近送行的百姓听见了,恭敬回答道:“回老爷,这是给征四川运送军衣、白布的,河道衙门的老爷发善心,借了我们几艘大船,我们不用耽误农时走陆路去送了。老爷们真是好人呐。” 袁凯立刻看向韩百户,韩百户也看向了他。 ——— “爹,爹!” 坐在干草堆上的方克勤听见声音,立刻抬起了头,下意识寻找着来源,看到方孝孺后,脸上露出了极为复杂的表情。 脚步声和呼唤声逐渐近了,一个少年出现在方克勤的视线里,那正是他的儿子。 “爹。”方孝孺扑到栏杆处,“爹,他们说您是因为贪污军需进来的,您告诉我,这是他们污蔑您的,对不对?您刚和我说过那些话,怎么会贪污军需呢?” 方克勤没有表演什么非要欺骗亲人的狗血戏码,只转而道:“你昨天就该跟着王叔北上去应天了,怎么还在这里呆着?有没有去信向宋先生解释过?” “儿子已经去信告诉宋师了,说因为家中事务会耽搁一段时间。” 听到方孝孺没有因为自己的事而麻烦宋濂,方克勤十分欣慰:“你从小就懂事,这样我也没什么不放心的了,等我走后,你要领好这个家。为父连累你了,为父做了罪官,祸及子孙,你便不能再做官,以后当一个学者吧,好好读书,把路走下去。” “父亲……”方孝孺哽咽道,“他们是不是拿我威胁您了?” “没有。”方克勤隐去这部分事实,“为父不是为了你,是为了军国大事,为了朝局,为了百姓。” “朝局难道需要父亲牺牲吗?这是什么狗屁的朝局?”方孝孺愤怒道,“这叫什么朝廷,这叫什么大事!父亲,您一辈子清廉爱民,难道要背上骂名而死吗?” “不然呢。”方克勤平静道,“孝孺,时间还来得及,为父为你上最后一课。出了麻烦,总要有人背这口黑锅,这就是官场!它不会分什么是非对错,什么腐败廉洁,它只看时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时机到了,宰相也会倒,将军也会死!没有什么是讲道理的!” 方孝孺呆住了。 方克勤继续道:“为官之道,如何选择,全在自身。我愿意为这么多年而读的圣贤书赴死,在做官的第一天,我就发下了这个誓言,我不会让我读的书都到狗肚子里去。这是为父自己的选择,你谁也不要怪,谁也不能怪!” 方孝孺不死心道:“登闻鼓……” “不要去。”方克勤立刻道,“就算你去了,为父那时候也早就死了。” 到底是十几岁的少年,哪怕再怎么聪慧,骤然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方孝孺眼里的泪花一点点溢出来,啪嗒啪嗒落了半个胸膛,他一边拿袖子擦着泪,一边喘着气:“我这就上京,我就要去求宋师帮忙,我非要敲登闻鼓不可。” 方克勤有些生气了:“方孝孺!” 方孝孺道:“子不复仇非子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是儿子从圣贤书里看出的道理,万没有父亲遵守,而我弃之如敝的道理。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连父亲这样的官,朝廷也要错杀,读书人还有什么卖命给帝王家的道理?” 方克勤的脸色变了,低声喝道:“慎言!” 但方孝孺已经打定了主意,他在日后不会怕要将自己诛十族的朱棣,现在就不会怕对自己怒吼的父亲,死死看了一眼方克勤,转身就要走。 在他走到门边时,却突然愣住了,没有再迈一步。 牢狱里又急又气的方克勤疑惑起来,正要出声叫住儿子再劝说一番,铺天盖地的歌声闯进了他的耳朵。 当的一声,震得他头脑发麻。 “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① 昨夜的那个老船匠,最先领着自己的亲族在衙门外唱起来,随后越来越多听说发生了什么事的百姓自发汇聚在门口,直到将这里堵的水泄不通,直到大半个杭州城的百姓都唱起这首歌。 “使君勿去。”老船匠用嘶哑的声音大喊一句。 跪在他后面的百姓们紧跟着道:“使君勿去!” 老船匠又道:“我民父母。” 百姓们唱道:“我民父母!” 此等场景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其中不仅有方克勤自己日复一日的爱民如子,也有镇妖司不懈宣传道同与卢近爱故事的作用。通政司、登闻鼓,一点一滴的政策力量发挥着作用,虽有袁凯在其中提点,但此时的百姓们已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