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小说网 > 时空穿越 > 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 第932章 神器:定海神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第932章 神器:定海神针(2 / 2)

自贞观元年以来,李世民已经不记得自己有多久没有穿上这一身甲胄。

经过连续十多天的进攻,唐军的伤亡并不算大,因为并没有真正不计伤亡的冲锋,李世民不喜欢那种打法。

白山黑水为之战栗。

这种对大海的掌控,就宛如神灵般,让洛玄凌忍不住沉迷其中。

辽东城守军被斩首过万。

唯有强攻!

辽东国地处偏北,天寒地冻,待草黄水枯之时,士卒难以进攻,战马没有草料可吃,就要退军,陛下率领大军从陆地进攻,如果难以攻克安市城,就要面对绕过安市城的抉择。

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暂时驱逐他们。

但现在李绩认为,对辽东城这种负隅顽抗分子,没什么道义可讲,就要冲着屠光全城去打,一旦抱有这种想法,那战术就多了。

在辽东城中的军队看来,天上仿佛多出了无数颗太阳,这太阳没有带来丝毫温暖,而是带来毁灭,惊恐的暴鸣声在城中响彻。

在如今这个天下中,唐军的单兵素质,绝对是最顶级的一批,只有少数几个帝国的职业禁卫能够比拟,但唐军的规模和纪律,让唐军的战斗力,绝对的首屈一指。

太极殿中,李世民大马金刀的坐着,威严深沉,“辽东动乱,君臣相斗,朕要乘此机会,出兵收服中国之土。”

能投八百步远且势大力沉的投石机,以及能射六百步远的弩床,在这个时代就如同重炮一样,是攻城的无上利器。

安市城,不过是负隅顽抗,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

这实际上是在场所有人共同的看法,在还没有进攻辽东国时,这就是共识。

打辽东城注定会是一场苦战,而且会是一场伤亡不小的苦战,所以奖赏一定要高,大唐的天子李世民,从来都体恤士卒疾苦,他绝不会让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将士吃亏。

整座辽东都在李世民的威严之下颤抖。

李世民希望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事实证明,并不总有那样的机会,他回想起了他当初围困洛阳的那一战,洛阳城从三万户,被围困到只剩下三千户,从隋朝东都,变成一片废墟,仅仅几个月的时间,那是他有史以来最艰难的一场战争。

因为就在辽东城外,筑着辽东最大的京观,数以十万计的头颅被堆砌在一起,似乎每一个人都能够听到那些中夏子弟的哀嚎。

对李承乾出镇之事,李恪自然知晓,一想到未来的天子是李泰,李恪有些难受,但他毫无办法。

洛苏对李世民说,大唐进攻辽东国时,绝对不会遇到风暴,便是这件神器给予的底气。

李世民听着这些赞美,尤其是魏征那个扫兴的家伙不在身边,简直太爽了,他此刻踌躇满志。

殿中大臣里面,隐隐分为两派,支持李泰的自然是多,但也有长孙无忌这种和强势的李泰关系不好,转而支持晋王李治的。

大营之中,当李恪出现在他面前时,李世民几乎有些认不出他来,在漠北辛苦征战,又风吹日晒,李恪变得黑了许多,脸上带着胡须,腰间挎着弯刀,顾盼之间,杀意凛冽。

而唐军则除了先前的攻城工具之外,在这些时日中,又制作出了各种攻城工具,同时也在修建假山。

诸将都毫不犹豫,发自内心的表达着自己的钦佩之情,大唐帝国永远最后的底牌,那就是帝国的统治者。

朕这么多年不打仗,现在亮剑一番,你们说朕怎么样啊?

李世民是做好了一座山城、一座山城去攻克准备的,在不影响国中的情况下,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陛下万年!”

在齐州的码头,无数战舰横列,这些战船从宋州、扬州等沿海之地一路开到山东半岛。

他在旗舰中,细细品味着定海神针,这件强大的神器,从他出现在海中后,就不断向周围不住散发出肉眼不可见的波动。

他目光炽热的望着手中节杖,如果有无穷无尽气运点的话,那大海将如同平地,再也没有任何会毁灭船只的风浪。

上天不会永远眷顾一方!

当强烈的北风呼啸而至后,李世民知道自己一直都在等待的机会到来了,他果决的下令,“举火!全军进攻!”

对于李世民一定要亲征的原因,其实群臣都知道是为什么,还是之前挑选远征高昌的理由,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他亲自上。

有了这条不会被辽东国切断的粮草航道,我大军就可以从春到冬,从冬到春,一直进攻下去,而不用退兵功亏一篑!

或许陛下在北边一路大胜,用不上我们,但一旦需要我们,我们这一路就将成为影响大唐和辽东间的胜负手。

“陛下天纵,不为帝,亦当为古之名将哉。”

至于储位,朕将携魏王泰亲临辽东,使晋王治留镇长安监国,诸卿可有异议?”

箕子城,辽东国国都,是此次我大唐最终所要破掉的城池。

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天子早就已经下定决心立李治为太子。

安市城,箕子城之铁壁,此城一破,箕子城洞开。

在一位大权在握的君主手中,只有李世民不想做、不愿意做,而没有做不成的事,在李世民说出那一番为中国子弟复仇的言语后,殿中所讨论的问题便已经成为了,如何稳妥进攻辽东。

可以说,万事俱备,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发万军踏平辽东。

他摸了摸右手中的神器,这是洛苏特意交给他的,自然是洛氏中那一件专管水域的神器,定海神针。

李绩指着外间厉然道:“我军此次所装备的投石机,力大势沉,能够将辽东城城头上的碉楼全部砸掉,如果我军在辽东城外造一座和城墙一样高,甚至更高的土山,就可以将石头砸进城中,再在石头上,浇上火油,将辽东城中,烧个灰烬,没了辽东城中的刁民给守军提供协助,看看守军还怎么防守。”

如果这个时候能够再有一阵风,那就更好了,会有风来吗?

李世民也再次见到了李恪。

投石机就是在驱逐城墙上能够防御的屋舍,让敌人赤裸的暴露在唐军面前,而火油箭则是驱逐那些站在城墙上的辽东士卒。

大半个辽东国,已经沉沦在大唐的铁蹄之下。

……

李世民皱眉思索了一下,“爱卿将你的想法说一下。”

唐军一路进攻辽东国的诸多城池,用的是王者之师法门,在俘虏辽东国俘虏后,军官运回中原,但是很多士卒,都直接放回去,这种方式帮助大唐很快就拿下了大量城池,而且极大的争取了辽东国的民心。

当辽东城头插上大唐旗帜后,李世民的目光向南投去。

如今的李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吴下阿蒙,他在一次次战争中,极速的兑现自己的军事天赋,在投石机分散砸落之后,他很快就意识到,与其攻全面,不如攻一点,于是将投石机集中在一个点上,那些为了抵御投石机而建立的碉楼,完全没有修补的时间,就已经被不断落下的巨石损毁。

“以洛玄凌为箕子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三万水军渡过渤海,进攻辽东半岛,并且建立稳定的军备粮仓,接应陆路大军。

一直独断的渊盖苏文气的咬牙切齿,厉声道:“中国之军如何,百万众亦不过死于辽东而已,区区十万人,不过有来无回。”

箕子道行军大总管,这是洛玄凌此次出征的官职,他也是大唐第一任海军总管。

洛玄凌的声音很是严厉,让营中张良、程名振等人都振作起来,一副巨大的堪舆图出现在洛玄凌身后,洛玄凌手中持着节杖,然后重重在三座城池上点下去,“辽东城,辽东之门户,此城一破,辽东洞开。

辽东城能够抵挡唐军,所依靠的就是山城坚固,一旦被突破到这个地步,就绝不可能是唐军的对手。

“得令!”

李世民并没有解释,而是眼神复杂的扫过自己倚重的诸位大臣,他从御座上,缓缓坐直了身子,顾盼间宛如狮虎巡幸领地,“辽东本中国之土,中夏之翼,隋文一征,隋炀三征,而不能得,以至其国流离中国之外,其民不受光明所照,以至我中夏将士,祸死连族,首筑京观,历三十年,而风吹雨淋,蛇虫鼠蚁,竞相侵蚀,何其可悲?

朕今东征,欲收其土于中国,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欲彰中夏之威,欲显大唐之盛,欲使天下知晓,隋炀帝无能,非吾诸夏天子无能。

三路大军,番汉共计十四万人,虽然从声势中远不如当初杨广的一百多万军队,但这已经是建立大唐以来,对外用兵最多的一次。

……

这三座城池,每一座都易守难攻,都是吸收了我洛氏铸造山城的精华所在,攻下一座颇为不易,攻下两座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就已经不可以道理计。

“儿子参见父皇,父皇万岁万安,万年万福!”

经过数百年的战争,中原的攻城工具进化很快,只剩下飞行工具还没有制作出来了,在众多的攻城工具中,有一种类似于云梯车的工具,非常强力,士卒可以站在顶端,不需要攀登城墙,就能够和辽东城的士卒互相攻击,最重要的是,可以在顶端完成向辽东城中纵火的任务。

自然不是杀光,如果真的能够杀光的话,那就不需要攻城了。

魏王李泰跟着天子去辽东,晋王李治留在长安监国,这种安排让殿中这群聪明人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李绩兴冲冲的第一个出阵,他并不直接让士卒冲锋去攀登城墙,在辽东城面前,那不过是送死罢了,他指挥投石车,“给我砸,将那些碉楼全部砸掉,弩床给本将军抬上来,裹上火油,等那些碉楼被砸掉之后,就给本将军射。”

现在又是一场攻城战,李世民有些头疼,他不喜欢打攻城战。

编练的海军,已经成了气候,有大小运输船只数千,在齐州储存的粮草,已经足以供给数万大军经年消耗。

可惜气运点珍贵,这只不过是个不切实际的愿望。

李世民毫不留情的贬低着隋朝,当君王到了他现在这份上,他已经可以用平等,乃至于俯视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上几乎所有君王,他可以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目光去看待所有君王,这是功绩带给他的底气。

这场战争将会在安市城覆灭的那一刻结束。

“秋天时,大唐的儿郎就会回到家乡,享受胜利的喜悦,以及田中的丰收。”

李世民这般说着,大军开拔!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umkj.cc。手机版:https://m.shumkj.cc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