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章蜀王李恪,燕王与烈日可汗
灵天阁中,李世民在沉默思考,洛苏也不急,静静等待着,青烟袅袅,檀香弥漫,使人头脑愈发清晰。
良久后,李世民低声问道:“国师,您的智慧通天彻地,为什么您会提出这个建议呢?还请为朕解惑吧。”
洛苏淡淡道:“因为别无他法,漠北的失控是必然的,你是天姿纵横的君王,你驾驭着这个帝国,于是能让他宾服四海,但我绝不认为你的后代同样能做到,你的三个儿子,我都见过,没有一个有这种能力。
但。”
洛苏的身体往前倾了一些,他收起了脸上所有的表情,直直的盯着李世民,磅礴宛如大海汪洋的气势突然出现,他的声音很是低沉但却重于泰山,“天子,如果现在眼前放着一個统治草原的机会,我们却让他溜走,那我们这一生,将是失败的,这是你的失败,也是我的失败,而这种失败,不应该出现。”
李世民深深的皱起眉头,“国师,太难了,就算是汉朝鼎盛的时候,也只能利用西域来钳制漠北。
其次李恪有能力,是能够翱翔九天的雄鹰,他这么多儿子里面,也只有李恪去,能够让他放心。
毕竟这个宗王如果无能,那就不可能镇得住那群豺狼,如果宗王强势,那如果统合了草原,一旦生出反心,就会对中原的天子造成威胁。
谁?
李世民想要问,然后立刻就明白了,他别的不清楚,怎么可能就连关陇的起家都不知道?
“北朝,大燕?”
换句话说,如果皇权受到限制,能够让大唐的国祚延续五百年,在他看来远胜过皇权独尊,却只有两百年的国祚。
李恪只觉瞠目结舌,去漠北坐镇?
他从地上起身,而后规规矩矩的坐着,就连张望一下都不敢。
说是出去做王,但哈拉和林那地方,流放的人都嫌弃流放的差,李玄霸要么待在齐州、要么去扬州、苏州、荆州这种地方享福,怎么也会不想去哈拉和林。
从长安到哈拉和林有六千里,中途要经历草原、大漠、戈壁、山川,根本就控制不住。
他脑子里面没有那种一定要大集权的概念。
娘只想看你平平安安的长大,娶妻生子,然后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
贞观元年,以皇子的身份,从汉中郡王晋封为汉王。
蜀王李恪实际上颇受李世民宠爱,甚至可以说,除了长孙皇后的儿子之外,李恪是最受宠爱和重视的,包括在李渊的武德年间。
让功臣和宗室世袭刺史,他试探过几个人,大部分人都表示反对,认为这是祸乱的根源,就算是举出了靖难诸侯的例子,他们也说“心怀利刃,杀心自起,况且人心不古”,仅仅世袭刺史都这样反对,那在哈拉和林册封一个宗王,那遭遇的反对是可以想象的。
最关键的,也是李世民喜欢他的一点,那就是李世民是真的能从李恪身上看到自己当初的影子,英武果敢,擅长骑射。
直到后来为了和南朝争锋,燕国将都城南迁徙到蓟城,才放弃了对草原的遥控。
他的声音在殿中回荡,英气纵横,这幅英武的样子,让李世民心中激荡,他伸出手摸了摸李恪,感叹道:“朕的好儿子,孩子,苦了你了。”
李世民一字一句的说着,洛苏点点头,肃然道:“当初燕国定都在蓟城,控制着辽东以及呼伦贝尔草原这片漠东草原,漠东草原连接着漠北和漠南草原,燕国皇帝每年都会北巡到呼伦贝尔,让漠北和漠南草原上的部族前来拜见。
洛苏立刻摇头严肃道:“天子,不要有这种想法,他带来的内耗还比不上他带来的好处。”
武德三年,李恪才两岁,就被册封长沙郡王,和李承乾是一个级别。
李世民突然想到了什么,低声问道:“国师,既然恪儿这么优秀,伱说恪儿能不能?”
洛苏淡淡道:“既然如此,那就让他来灵天阁吧,天子,你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河间郡王李孝恭这种不用想,让他去安西已经是李世民所作出的最大让步,适合这件事的其实齐王李玄霸,但李玄霸的能力不足以担当这样的重任,况且让李玄霸去漠北吃沙子,他也不忍心。
这是当然,洛苏文三项99的人间极致,如果遇到不可抗力的意外,否则当然不会出错。
贞观二年,年仅十一岁,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都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诸军事,比一直受到李世民宠爱的魏王李泰还要受宠。
贞观五年,拜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这可是距离长安最近的几个州。
洛苏提出了一个人选,“天子觉得蜀王李恪如何?”
李世民重复了一遍,然后一下子被沉默了。
洛苏知道,李恪知道,李世民也知道。
贞观七年,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这下就真正厉害了,因为李世民真的让他去赴任,李玄霸是封号齐王,而李恪是真齐王!
亲王爵位,益州大都督,又都督齐地诸州,虽然他不是嫡子,其实他的待遇一点都不比嫡子差。
李恪啊,你要努力,我的蓝图到底对还是错,你是最关键的一步。
说到这里,李世民突然想到,有些兴奋的说道:“如果驻守在哈拉和林的宗王顺利的话,岂不是可以切断辽东国的后路,等到我朝廷大军进攻辽东国的时候,前后夹击,还能策反辽东国中的胡人。”
相比较起来,南方士族对胡人的误解就更大,因为不了解,而他们这些关陇贵族,就没有这种想法。
李恪闻言,没有丝毫的犹豫,推金山倒玉柱一般跪倒在两人面前,直接砰砰砰的磕了三个响头。
如果不是这么沉重的后勤压力,我也不会才在哈拉和林布置三千人驻守。
“恪儿?”
他这个人比较看重未来,而且从他不愿意用皇权来凌驾于律法之上,而是借由素王代表的神圣来惩罚自己,而且愿意让宰相分权,就能看出他没有那种变态一样的,对皇权至高的追求。
杨妃对自己的身份最是清楚,所以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她也不让李恪有非分之想。
最重要的是,李恪的年龄也合适,刚好十七八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很多事。
什么都不要争。
李恪一下子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