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研究了自古以来的所有制度,最后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最后从这些人中选拔人才做官,这难道不是胜过以前的选拔方式万分吗?”
洛玄辰离开坐位,来到殿中间略一沉吟,朗声说道:“陛下,前汉、前隋都有分科选举士人的制度,汉朝有举孝廉、举秀才,有明经义、有做策论,臣以为可以修改一番,作为我朝的选才制度。”
洛玄辰和房玄龄这件事,让他根本就没有别的心思,他有一种预感,这将是影响大唐极其深远的大事之一。
果然,李世民第一句就是给会议定调,“经过朕的思索,吏部尚书的建议很正确,有了这个囊括全天下的科举制度,朕才能得到全天下的人才。
房玄龄反应过来,几乎立刻就拜伏说道:“陛下,洛尚书所言有理,但不宜直接推行啊!”
洛玄辰并不在意,反而笑着说道:“房相忠心为国,又有什么错呢?
不过这件事的确是房相错了,制度的确立有前瞻性,而且这天下的平民没有房相想的那么不堪,房相所预料的情况不会一直出现。”
以你的天赋,能走到这一步,的确是颇为不易,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洛苏按下一枚黑子笑道:“巧了,还真有。
所以我就在思考,能不能由朝廷主导去让权力下移,于是经过我翻阅无数的典籍,以及查阅各种制度的缺陷,终于找到了这个能够保证权力下移到最基层的制度。
臣是说如果!
现在天下有一百多个州,上千个县,如果朝廷在每一个县里都设置一个类似于祭酒之类的官吏。
洛玄夜闻言沉吟一下说道:“陛下,不如换个名字。
……
朕记得有司中,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律令,诸卿,要尽快在贞观律中添加,朕以为,这件事事关国家大计,如果有作弊者,应该处于极刑,但具体到底如何去判,还要诸卿商议。”
至于中书令的担忧,朕认为,唯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对国家有利的,只要有才,无论世家豪族,还是平民百姓,朕都能用之。
众人散去后,房玄龄走到洛玄夜和洛玄辰身边,苦笑道:“郡王,洛尚书,今日之事,实不是出自我本意。”
李世民走了,洛苏静静地坐在棋盘前,盯着上面的黑子和白子,“又是一件大事,会给家族带来一些底蕴吧。
房玄龄叹息一声道:“洛尚书所说自然是颇有道理。
————
这是臣之前就做好的条陈,请陛下一观。”
这是你的际遇。
洛苏感慨道:“是啊,处在这个数百年大乱世的路口,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影响后世。
诸夏这片土地,每当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总是会有一位圣王出现,现在这个时代就是你。”
不过这个科举制度,问题有些大啊,和我的大政有些冲突。
洛玄辰朗声道:“以前的所有选拔人才的制度,都是由朝廷征召或者推荐,是朝廷由上而下的,从来都没有人允许天下人自告奋勇的来参加考核!
李世民微微笑着,“看来爱卿果然是有备而来,朕觉得非常好,就按照爱卿的方法去施行。
第一条,也是最关键的一条,那就是如何保证考试的公平,如果官员可以在其中上下其手,让自己人胜出的话,那这考试就成了一纸笑谈。
如果。
洛玄辰就知道这条政策,一定能得到洛苏的认可,他有些兴奋的说道:“老祖宗,我是在读书的时候,一直都在思考一件事,那就是从古到今,权力是一点点向下移动的,但大多数的权力转移,都是被动的进行。
“伏惟陛下英明神武!”
我不仅仅有现在这个制度,我还有进阶版本,以及最终版本的科举制度,但这第一步就已经属于开创,所以后面的就不用实行了,不合适。”
这些问题都是我暂时想到的。”
洛玄辰被洛苏叫进了灵天阁中。
李世民用人,实际上也是根据推荐来的,基本上都是他身边的重臣推荐说有人有才,他召入一问,果然有才,然后就授以官职。
洛玄辰的话说完,殿中一片寂静。
众人都将目光落在房玄龄身上,房玄龄却望着杜如晦等人,有些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来。
平民能不能读到书,就算是平民因为学习时间比门阀少,而有数不精,但千百倍的数量差距,足以抹平这些差距。
他让宰相封德彝推荐人才,但结果却让李世民很不满意,封德彝对这件事很敷衍,有些搞笑的说没有人才。
封德彝见李世民真的有些生气,连忙解释道:“陛下,如今天下能尽善尽美的大才,的确是不曾见到,州县推荐上来的那些人,实在是不堪入目,臣自然不能将之呈递到陛下的面前啊。”
下一件大事该是府兵制度了,征讨四夷,府兵制度,不太合适,但进攻突厥,镇守中原,还是非常有用的。”
这也是你的压力。
从太极殿离开之后,李世民连饭都没吃,就直接马不停蹄的赶往灵天阁,去找洛苏。
当然房玄龄说的问题肯定是存在的,前期的时候大概是门阀多一些,但随着时间推移,平民一定会多起来,最终对门阀产生数量上的碾压。
尤其是进士和明经,这都是隋朝用的名字,如果大唐再用,某些人看来,恐怕还以为这是隋朝的功劳。
李世民因为出身的原因,不仅仅有关陇人,还重用山东人,所以现在朝廷中已经有许多非门阀出身的人,比如秦琼、尉迟恭这些人。
至于工人,可以让女子去做这些费时间但体力相对低的工作,这天下有一半的女人,要充分的发动起来这些人才是。
洛苏摸着他的头,温声道:“你没有做错什么,你做的很对,是我在逆历史潮流而动,但这是必须做的,你只是恰好撞上来了。
啊?
洛玄辰有些惊诧的问道:“老祖宗,是我做的和您的大计有冲突吗?”
依旧是太极殿,依旧是李世民和一众宰执,今日的气氛却有些不同,众人都知道天子将自己这些人召集过来是为什么。
洛苏闻言摸摸他的脑袋,感慨的说道:“你的政策,是开天辟地的。
看来右仆射是需要休息一下,好好想想以后要如何做事了。”
现在纸的成本已经渐渐降低,如果天子你想要做的话,可以发动朝廷的力量,修建一些大的工坊。
李世民见状直接指着房玄龄道:“伱说,这关系着国朝大事,朕认为吏部尚书说的很有道理,你一向足智多谋,现在反对,一定有原因,你不说,你就停职回府中闭门思过去。”
这是一种将会颠覆现在所有模式的制度!
今日君臣正在奏对,李世民是相当懂得放权的君王,他不仅仅是不独自手揽大权,他甚至认为君主手揽一切权力,将自己累个半死,是错误的。
众人都知道天子这是要思索一下了,而且很可能要去问问国师意见,便纷纷告退。
见到众人不说话,这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想出完整章程的,毕竟这是涉及天下的大事。
你封德彝,从晋阳起兵到现在,从来都不曾当廷抗辩过一次,这难道不是你的缺点吗?
“等到天子你将书籍之事一讲,政事堂就不会再有反对的声音。
尤其是纸的价格比原来低了很多,如果再能把书籍的成本降下来,让书籍泛滥起来,那分科举士,姑且称之为科举,科举制度就能大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洛玄辰当然是思考过的,他当即说道:“陛下,臣以为应当多开设一些科目,既然最终的目的是筛选官员,将那些大才引入官场中,那自然就要考这些做官的内容。
……
李世民闻言洒然笑道:“无所谓,朕今年二十有八,朕还有无数的时间去创造功绩,分给他们一些又何妨呢?
那些闲人的闲语不必在意,真的假不了,暴隋和我大唐,谁高谁低,自有公论,至于那些愚蠢的人,又有谁会在乎呢?”
他们都是走任子路子的,所谓任子,就譬如洛玄夜的儿子,因为洛玄夜的缘故,现在就有正四品的散官,这代表了他们和皇室的亲近关系,以及功劳的大小。
李世民觉得这一定是素王垂青,因为他在同时得到了科举制度和印刷术,这不是上天垂青,这是什么?
李世民听罢洛苏的话,站起身来,走到灵天阁的门口,望着外面的阳光洒落,他感觉暖洋洋的,正如他现在这颗激荡的心所用力迸发出的热血一样。
按理说,天下可能就要渐渐从门阀贵族政治走进平民政治了,这个过程或许会持续一百年,两百年,但未来是可预见的。
“是啊,还请洛尚书说明白一些,这察举制,在方今而言,有些落后了。”
书籍的成本高,主要在于抄写书籍的成本很高,现在有一种雕版印刷术,能够大批量的印刷书籍,我让洛氏去改进了几版,现在效果比手抄出来的书籍好了很多,字字清晰,省去了手写的功夫。
这下众人知道为什么刚才房玄龄不想说了,这殿中,洛玄夜、洛玄辰、杜如晦、萧瑀、封德彝、长孙无忌这些人,都是门阀贵族出身,李世民麾下门阀出身的实在是太多了,也就魏征出身低,这话说出来,真是得罪人。
……
他治理国家,最常做的就是去灵天阁找洛苏商议,而后召集诸位宰相商议国家大政,决定之后就放手去做。
每隔一年,三年,五年,将县中的读书人以及有才能的人,都召集起来,由吏部筹备一些经义等考试,我们让他们自己来报名,这样就不会有任何的遗漏。
中书令的担忧,有些杞人忧天了。”
李世民皱皱眉头道:“虽然房玄龄说的比较严重,但我觉得洛玄辰说的更有一些道理,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件好事。”
诏书下日,大唐域中,贵贱之属,夏夷之人,但有才德光华,学识渊博者,尽可投名于县府,掷笔于州中,光显盛才,不至明珠蒙尘,贤遗荒野,良骥驰骋,文道育民,使群英荟萃,各展大能,共襄大朝伟业,永固江山社稷。
诏移州县,咸使闻之。——《告天下万民开科举诏》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umkj.cc。手机版:https://m.shumkj.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