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科幻大电影,赌约
好莱坞。
受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郑重邀请,来观看《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后期制作。
毕竟绯红影业也是有着30%的份额——在《招魂》上映之后,包括理查德在内的华纳众人,看向苏牧的眼神就像是在看传说中的大肥羊。
毕竟《招魂》华纳投1000万,就能拿到接近3000万票房的盈利;
而《蝙蝠侠:黑暗骑士》1.85亿的投资,按照往日《蝙蝠侠》系列平均4亿的票房,就算《黑暗骑士》是《蝙蝠侠》系列的集大成制作,票房能超5亿。
苏牧付出5000万投资,也不过拿到五千多万的分成而已。
…
华纳是好莱坞真正的巨头之一,整个影视制作产业就如同一套完善的工业体系。
当苏牧踏入伯班克片场的那一刻,就被其精密运转的工业化体系所震撼。
数十个专业摄影棚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占地110英亩的片场内,每个区域都如同精密的齿轮般严丝合缝地运转着。
在《蝙蝠侠:黑暗骑士》的S级制作区,苏牧亲眼见证了“电影流水线”的完美运作:概念设计部的数字绘景师们正在用最先进的VR设备构建城市的立体模型;服装组的3D打印机昼夜不停地输出着新版战衣的纳米纤维组件;而动作捕捉棚里,十余台RED摄像机正以240帧的速率记录着特技演员的每一个腾跃。
“这就是好莱坞的工业魔法。”诺兰指着实时渲染的虚拟制片系统介绍道:“我们可以在拍摄前就预演整场戏的视觉效果,这能节省30%的后期成本。”
好莱坞常见的“制片人中心制”让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团队把控,从剧本医生到色彩校正师,每个岗位都像瑞士钟表零件般精准专业。
就硬件这一块,国内就差的太远。
譬如陈楷鸽、贾樟柯这一类的五代、六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至今还在坚持使用古老的胶片式的摄影机,每一幕的拍摄都会拍出无数叠影像胶片。
连这些基础的电影工业设施都赶不上,更别说电影市场赶超美利坚了。
总不能一直拖着,拖到中國人民真的富裕到苏牧梦中2017、2018年那种程度,再凭借着14亿子民的强大底蕴,来赶超美利坚的三亿人口吧?!苏牧都不敢保证,等到17年自己还会不会继续拍电影了。
毕竟那时候自己都三十三岁了——已经到了培养下一代的年纪了!
看着眼前这些设备,苏牧在自己心中明年的拍摄计划里,除开《爱》这部冲刺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电影之外,默默的再次加上了一部“科幻大片”。
要拍哪一部电影还有待商榷,但是科幻大片却是势在必行的。
因为科幻电影,恰恰是倒逼电影工业升级的最佳选择。
不同于文艺片的低成本、小制作,科幻电影对特效、音效、动作捕捉、虚拟制片等环节的要求极高。
一部合格的科幻大片,必须依赖成熟的工业化体系——精确的制片管理、标准化的特效流程、全球化的技术协作。
如果中國电影人连一部像样的科幻片都拍不出来,那所谓的“赶超好莱坞“就永远只是一句空话。
苏牧很清楚,中國电影市场不能一直依赖动作片、武侠片或者都市爱情喜剧来撑场面。
必须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让世界影坛的目光,真正关注到中國。
只有自己率先掀开科幻巨制的帷幕,并在全球收割一波票房之后,国内其他影视公司才会想着紧跟脚步。
牧神吃了肉,他们才会想喝一口汤!
苏牧脑海中迅速闪过几个选项——是像《流浪地球》、《太空救援》那样走硬核科幻路线?还是像《明日边缘》那样结合动作与时空循环?又或者,挑战《盗梦空间》式的烧脑设定?
无论最终选择哪一部,有一点是确定的——这部科幻大片必须成为推动中國电影工业化的标杆。
它需要最顶尖的视效团队、最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最完善的制片流程,甚至倒逼国内影院升级放映设备。
比如3D影院、MIAX银幕等等。
并且苏牧自己也需要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制作,在全球砍下不亚于《蜘蛛侠》、《变形金刚》、《加勒比海盗》这样特效大片的票房,才能真正奠定自己国际商业片大导的地位。
《暮光之城》这样6亿票房大电影的制片人,虽然也能让苏牧在好莱坞地位飙升。
但是对于真正的电影人来说,这种靠着魔幻爱情、粉丝经纪收割的票房,根本无法体现出导演的真实能力。
“如果连科幻片都能拍好,那中國电影就真的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