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首映完成,茜茜的致命诱惑
整个电影放映下来,最令人惊叹——
是对海滨手语方言的细腻呈现——那是一种流淌着咸涩海风的身体语言。
当老渔民比划“鱼”时,粗糙的双手如鱼尾般灵巧摆动;表达“风暴”时,双臂翻涌成滔天巨浪;而“回家”的手势,则像归港的渔船缓缓收拢风帆。
这些从生活经验中自然生长出的手势,比标准手语多了份海浪拍打礁石的韵律,成为大银幕上最动人的视觉诗行。
这正是人文艺术最珍贵的所在,也是苏牧想要表达的意思:残障人士的世界并非残缺的镜像,而是以不同频率振动的完整宇宙。
他们或许听不见潮汐的呼吸,但手掌翻飞间能描绘出更生动的海浪;他们可能无法用言语诉说梦想,但眼神中跳动的火光与常人无异。
影片最震撼的力量,恰恰来自这种“不同中的相同”。
当女主角在晨光中练习捕鱼手势时,她倔强的背影与任何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没有区别;
当聋哑渔民们围着篝火“交谈”,那些在空气中划出的弧线,承载着与常人等重的悲欢。
苏牧的镜头始终保持着平视的温柔,他并非要观众施舍同情,而是邀请我们走进另一个感官世界——在那里,寂静不是缺失,而是另一种丰盈;障碍不是终点,而是独特的起点。
正如海浪从未因礁石的阻挡停止奔涌,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这种对人性本真的呈现,让《健听女孩》超越了“残障题材”的标签,成为一曲献给所有不屈灵魂的赞歌。
…
至此,影片结束。
片尾黑屏滚动,字母亮起,在短暂的沉默之后,电影宫内如雷鸣般的掌声,久久未能平息。
“哥哥,你拍的真好!”刘姑娘握着苏牧的手,眼睛微红的说道。
“我喜欢这个故事!”
“刘茜不仅是我饰演的一个角色,更是我以后的偶像!”
电影的艺术莫过如此。
即使饰演了这个角色,但当你真正在大银幕上看到了这个人所遭遇的人,所经历的事,还是依旧会忍不住为之触动。
“拍的真他么好!”姜闻就是一句话,让感慨中的刘姑娘顿时怔了一下,满脑子温柔词汇一时间都说不出口…
中國剧组的一边,一身黑色中山装的贾樟科一脸意外的对着身旁的赵韬感慨道:“是我小看了苏牧!”
“我一直以为他只能拍一些《李雷》、《调音师》那样情情爱爱、家长里短的文艺片,这部《健听女孩》却是给了我另外的惊喜。”
“这是一部管中窥豹的电影,即使是立足于家庭的温情,亲情、友情与爱情,却也绽放出了独特的灿烂的人文之花!”
…
听着嘉宾们那激情热烈的反馈,不止是刘一菲激动,姜闻、刘小庆两位老前辈还好一些,潘粤名跟周阳两个“新人”就不一样了。
尽管两人一直在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激动,但是那微微咧起的嘴角,却还是难掩心中的喜悦。
口哨声、掌声、欢呼声,伴随着主创们一路走上舞台,此起彼伏!
马可穆勒这位电影节主席更是激动的站起身来鼓掌道:“苏导,这是一部不亚于《寄生虫》的优秀电影!”
“比起更加现实与残酷的《寄生虫》,我更喜欢这部影片,起码它的结局更加的温情!”
受邀而来的媒体记者,已经迫不及待着端起手中的摄像机。
电影节主席的这般盛赞,岂不是让《健听女孩》拿奖的机会再添三成?
当主创团队上台致意时,一个意外插曲让这个夜晚更添传奇色彩——坐在前排的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曾为“荒野三部曲”、《海上钢琴师》等电影配乐的埃尼奥·莫里康内的妻子突然站起身,用手语比出“谢谢”二字。这位电影配乐大师的伴侣本人就是听障人士,她湿润的眼睛和颤抖的手指是对这部电影最崇高的肯定。
…
苏牧与主创团队向满座嘉宾鞠躬致谢后,灯光渐亮,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对话时刻。
“苏导,是什么促使您创作这样一部关注听障群体的电影?”首位提问的意大利记者话音刚落,现场同声传译耳机里就传来细微的电流杂音。
苏牧调整了下话筒高度,指节在金属杆上敲出清脆的声响:“或许是所见所闻心有所感。”
他目光微微一瞥旁边的刘一菲,嘴角微微翘起:“去年在三垭海边,我和一菲遇见了一户听障渔民家庭…...”
刘一菲保持着优雅的坐姿,睫毛在摄影机强光下投出细密的阴影。她想起的却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那家人分明是场务团队在三垭沿海找场地时找到的。
天仙般诱人的唇角弧度纹丝不动,唯有搁在膝上的手指微微蜷起:“这家伙说谎时喉结都不动一下…...”
“以后可要注意了,绝不能被他给骗了…...”
台下的影评人也在疯狂记录着:“这不仅是关于听障者的故事,更是关于我们每个人内心那些无法言说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