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师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项目在身上,上完课就急匆匆离开了,根本没空给学生开小灶。
万一学生有问题怎么办?
当姜知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学生们自己找到了办法。
——自发组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与研究。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大家坐在一起讨论一下,就可能迸发出更多全新的想法。
许多学习上的困惑与难题,在这样热烈的思维碰撞之中,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姜知序自己也有安排。
比如让递归承担一部分解答问题的职责。
这个方法很好用!
最终,“大课引导+个人自学+小组讨论+AI答疑”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堪称一日千里!
然后。
是递归上岗的第四天。
此时的它已经深度接入了「联盟科学院」的每一个研究项目与研究小组的数据库,彻底打通了过去各个项目组之间存在的信息壁垒。
它能在第一时间,收集到每一项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技术突破。
并且将所有看似无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横向串联,然后分配出全新的、更具前景的交叉研究任务。
于是,「奇点联盟」的科技树,忽然之间就出现了链式爆发一般的突破性进展。
其中最重要的突破,便是第一代三进制计算机的设计蓝图。
递归发现,神经科学研究院的一个研究组,通过逆向研究“神经感应芯片”这种系统材料,成功培养出了一种具备“静息”、“激活”、“不应期”三种稳定状态的“类神经元生物单元”。
递归又发现,生物工程院那边还有一个积压许久的科研成果,名为《生物单元的定向电激励及其状态跃迁研究》。
于是递归AI立刻将这两个科研成果进行了整合,并且迅速组织了一个由多所科学院专家构成的联合项目组。
在它的协调下,项目组成功地让那种“类神经元生物单元”,实现了稳定可控的三态切换!
“生物三进制逻辑门”原型就此诞生。
但这还没有结束。
材料科学院那边,以“活性生物质”为基础,融合了“碳纳米管”技术,研发出了一种半有机半导体的特殊材料。
递归AI判断,这种新材料非常适合当作承载生物逻辑门的基板。
因为它不仅能为“类神经元生物单元”提供一个极其稳定的“培养环境”,还能与外部的二进制电子信号,进行超高速的交互。
于是,在递归的统筹下。
神经科学院、生物工程院、计算机科学院、材料工程院进行了全面合作与项目合并。
他们基于「环日文明」留下的三进制计算机理论,成功设计出了第一代高度具备「奇点联盟」特色的三进制处理器架构。
项目代号,被命名为“伏羲”。
递归上岗的第二十天。
第一块“伏羲”中央处理器,在万众期待之中,在实验室诞生。
它的结构极为独特,由“晶片”与“类神经元”两部分构成。
其中,晶片部分充当着维生系统与外部数据接口,使用了对如今「奇点联盟」来说最先进但并不成熟的90纳米工艺进行制造。
它负责将外部传入的“0”与“1”二进制电信号,转化为能够“激励”生物单元产生反应的微弱生物电流。
同时也负责将生物单元运算出的三进制结果,转译成标准的二进制信号进行输出。
真正的“大脑皮层”,在类神经元部分,这里有三百万个“类神经元生物单元”被培养并集成在一起,负责核心的三进制逻辑运算。
总体来说。
这块儿“伏羲”CPU,其理论运算速度,已经追平了旧世界AMD-Ryzen-9-9950X这款顶尖消费级CPU的水平!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78.com 手机版:https://m.bqg7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