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嫦,沪海电视台的主持人,调解过许多家庭矛盾,已经渐渐有了几分“知心大姐姐”的名头。
杨星,作家,最近在构思一部关于滇南知青的小说,主要是反映这些知青回到沪海之后面临的家庭变故,旨在呼吁他们善待家庭子女。
两个人是好朋友,两家人也经常会聚在一起吃饭闲聊。
沈江和何玫找到的便是贾嫦,从贾嫦以往的战绩来看,她还没有过失手的记录,找到这个人,把儿子认回来的可能会变大很多。
钞票是不用花的,但需要露脸上镜;这是一个大众天然感兴趣的话题,会有很高的收视率。
两个人和贾嫦说了大概的状况,隐藏了一些,但贾嫦一听说这两个人是离婚还各自组建了家庭,并有了新的子女,就知道那个考上震旦的少年度过了怎样艰难的岁月。
“还是沪海的理科高考状元?”贾嫦敏锐地抓住了关键词。
“对的阿姐。”沈江连忙说道。
贾嫦脸上阴晴变换,这种理科思维的小伙子可能会很难被打动,没有公式,没有标准答案,可能还会对之前语文的阅读理解深恶痛绝。
但好像挺有挑战性,贾嫦决定试一试,特别是好友杨星在准备一部写滇南知青返城后的小说,这是非常难得的素材,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我来试试吧。我要先准备一下,准备完成后会去找你们,约个时间,我们一起去震旦。”
“麻烦您了。”沈江和何玫千恩万谢,想着过一段时间看贾嫦发力,让儿子对他们的态度回转。
刚把两个人送走,好几个人围了上来:“阿姐,这次是什么要求?”
“夫妻离婚,想认回儿子。”贾嫦留下了关键词“理科高考状元”,以避免走漏风声;等到节目做出来,再把高考状元的名号放出来,效果会更好,收视率一定会很高。
但她在第一时间便告知了杨星,让他跟着一起去。
“什么?滇南知青的子女考上了震旦?还是在父母离异的前提下?好,好,好!我是一定要去了!”
杨星书里写了几个知青子女,他们的成长并没有那么顺利,能成功留在沪海,有一份正经的工作都是奢望,没想到啊没想到,竟然还真有人横空出世;杨星更希望其他人能有沈墨这种际遇,考不上震旦不要紧,至少有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
“天然的话题。”贾嫦笑眯眯地说道:“据说啊,还是咱们沪海的理科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杨星念叨着这个很有噱头的称呼,急忙开始翻报纸;找到夏天的报纸,他念叨着:“叫沈墨,对吧?”
“哦哟,老杨,你还能当场查资料?”贾嫦揶揄了他一句。
杨星擦了一下脑门,随着年纪的增长,头发也变得稀少,脑门也愈发锃亮,有了汗水浸润,好似更亮了。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心情,相反他更加兴奋:“阿姐,我订了报纸就是为了这个用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往前追溯,总要有点事实依据嘛。”
“聪明绝顶了呀。”
杨星不以为意:“阿姐,秋天了,请你吃大闸蟹好不啦?”
“可以的呀!两家人一起,热闹!”贾嫦很喜欢吃大闸蟹,这是她每年秋天的保留美食。
沈川回到家里,神神秘秘地和许月芳说了这个事情。
许月芳立刻让他去找沈墨:“赶快去震旦,和小墨讲一下,这是电视台。”
沈川便赶紧上了公交,往震旦去;他拿不定主意,但知道听老婆的准没错,面临这种事情的时候,沈川已经不敢自己拿主意了。
幸好之前送侄子进过宿舍,他还能知道门牌号,但想进去的时候被看宿舍的嬢嬢给拦住了。
“你找哪位?看你也不是学生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