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八路军临时指挥所内却灯火通明。团长赵志民正与各营连长连夜召开战后总结会。
“同志们,今晚的战斗虽然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暴露了不少问题。”赵志民的声音在昏暗的油灯下显得格外严肃,“一个团打一个中队,人数和火力都占绝对优势,却没能全歼敌人,这说明什么?”
一营长王铁柱站起来,脸上还带着战斗留下的硝烟痕迹:“团长,鬼子的战斗意志确实超出预期。我们两次冲锋都被他们的反冲锋打退,要不是有56冲的火力压制,恐怕伤亡更大。”
“是啊,”二营教导员补充道,“这些关东军老鬼子战术素养很高,即使在夜间遭遇突袭,也能迅速组织有效防御,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差距。”
赵志民点点头,转向作战参谋:“把战斗经过详细记录下来,特别是鬼子的防御战术和反击方式,这些都是宝贵的实战经验。”
作战参谋飞快地记录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另外,”赵志民继续道,“迫击炮的运用还要加强。今晚虽然有六门炮,但火力覆盖还不够密集。下次作战,要争取在第一时间打掉鬼子的指挥系统和重火力点。”
各营连长纷纷点头,认真记下团长的指示。
会议最终形成了一份详细的战斗报告。赵志民亲自审阅后,命令通讯员发往军区。
与此同时,八路军总部依旧灯火通明。
老总和参谋长正站在巨幅作战地图前,研究着最新的敌情动态。
“老总,根据最新情报,”参谋长指着地图上的标记说,“鬼子三个师团中,行进最快的是第24师团,处于中间位置。但即使这样,三天才行进了50公里。”
老总冷笑一声:“看来我们的袭扰战术很有效啊。最慢的是哪个?”
“第三师团,”参谋长回答,“他们几乎在原地踏步。我们的地雷阵和道路破坏让他们寸步难行。”
老总满意地点点头:“好!就是要这样拖住他们。每多拖一天,我们的整训就多一天时间,胜算就多一分。”
就在这时,通讯员匆匆进来,递上一份战报:“报告!晋绥军区急电!”
老总接过电报,快速浏览起来。他的眉头渐渐皱起,表情变得严肃。
参谋长见状,关切地问:“怎么了老总?前线出什么问题了?”
老总将电报递给他:“你自己看吧。一个整编团,兵力火力都占绝对优势,居然没能全歼鬼子一个中队。”
参谋长仔细阅读战报,片刻后抬起头:“老总,我觉得这个结果已经很不错了。毕竟作战时间只有20分钟,而且从战损比来看,接近1:2。要知道,这可是关东军的精锐部队啊。”
老总深吸一口气:“我不是在责怪他们。我是想说,关东军确实不可小觑。这些鬼子的战斗意志和战术素养,远非华北驻屯军可比。”
参谋长赞同地点头:“是啊。两个甲种师团加起来有5、6万人,都是鬼子最精锐的部队。但只要我们能击溃他们,其他师团就不足为虑了。”
老总转身回到地图前,手指点在第3师团和第24师团的位置:“关键就在这里。我们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先打掉他们的一路。参谋长,立即给各部队下令,加强对第3师团的袭扰力度,让他们疲于应付。”
“是!”参谋长立即去传达命令。
清晨的阳光洒在山路上,第三师团的行军队伍绵延数里。山胁正隆坐在指挥车里,眼圈发黑,疲惫不堪。昨晚的夜袭让他几乎没怎么合眼,此刻正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
“师团长阁下,”参谋长铃木贞一大佐轻声劝道,“白天八路活动较少,您不如趁现在好好休息一会儿。”
山胁正隆睁开布满血丝的眼睛,看了看车窗外平静的山路,终于点了点头:“好吧,有情况立即叫醒我。”
说完,他靠在座椅上,很快便沉沉睡去。
车队继续前行,士兵们警惕地扫视着两侧的山林。经过昨晚的教训,所有人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两个小时后,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突然响起。
“轰!”
山胁正隆猛地惊醒,条件反射地抓住军刀:“八路又来了?”
通讯兵急忙报告:“报告师团长,前方发现雷区,8名蝗军勇士玉碎了!工兵联队正在组织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