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上一章 目录 站外搜索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144章(1 / 2)

<div id="nr1" style="font-size:18px">

老师顿了顿,又说:“他是五岁来我们福利院的,是走失的儿童,没有找到他的亲属,被警察送来的。他自己也失去了五岁前的记忆,只记得自己叫宜年。除了这以外,就没有其他的特别之处了。”

宜年转过头,看见一位身着褐色僧袍的老者正含笑注视着他。

老方丈身形清瘦,却站得笔直如松,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却掩不住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的眉毛已经花白,长长的眉尾微微下垂,衬着光亮的头顶,显得格外慈祥。

宜年瞪大了眼睛,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出家人。虽然在绘本里看过和尚的画像,但眼前这位活生生的老方丈,身上那种说不出的宁静气质,还是让他有些惊讶。

和尚也要领养孩子吗?

“宜年,你愿意出家,跟我一起到沽安寺吗?”老方丈双手合十,微微俯身,与宜年平视。

宜年没想到自己被领养,竟然是要出家。他只在故事书里听过这个词,他不知道出家意味着什么。但他很想离开福利院,他也想像其他被选中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家。所以他干脆地答了:“我愿意。”

宜年什么都没带走,连那只陪了他五年的贝拉小兔玩偶,也被留在了福利院的小床上。他们先坐了高铁,又转乘大巴,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整整一个下午。

这是宜年第一次坐这么远的车,他感觉很不舒服,但又怕给老方丈添麻烦,所以一直忍耐。

下车后,老方丈牵着他的手,沿蜿蜒向上的小路一步一步往云雾深处去。宜年很快走累了,小腿像灌了铅一样沉。老方丈本来想把他放在背篓里,但八岁的孩子实在是太大只,所以最后是老方丈抱着他继续往上。

到了山顶,宜年看见在万丈悬崖之上,一座古寺悬在云端。整座寺庙像是从山体中生长出来的,让宜年不由得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似乎他自己天生就属于这里。

之后,他在沽安寺生活。

虽然是老方丈领养了他,但老方丈待他既非严父亦非慈母,倒更像是老师。他是寺庙里最小的和尚,剃度之后就开始懵懵懂懂学佛经。义务教育的小学内容,就是老方丈教他的。

老方丈待宜年,如同对待一颗珍贵的菩提种子。

起初那两年,老方丈怕宜年不适应,每晚哼唱着古老的梵呗哄他入睡。寺里清苦,老方丈为了教宜年微机课,给寺里购置了第一台计算机。后来宜年小升初,他带着宜年在镇上住了整整一周,陪他一起温习考点。

宜年上了县里重点中学,中学离寺庙上山下山来回就是三四个小时。老方丈为了他读书,竟在镇上化缘来一间小屋。那是个不到十平米的阁楼,老方丈亲自糊墙纸、修桌椅,还在窗台上摆了盆绿萝。

“以后上学日就住这儿。”他摸着宜年的头,笑得和蔼,“周末再回寺里来,师父给你留着糕点。”

但宜年是恪守佛礼的小和尚,每天放学后,他总是一路小跑赶在晚课前回到沽安寺跟着大和尚们一起念晚禅,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又起来下山去学校。只有考试或者作业太多的时候,他才会在镇上的小屋留宿。

沽安寺香火不算旺盛,来的多是些头发花白的老人家。庙里的和尚也不算多,编制内的只有七个,临时合同聘用的倒是有十来个,还有一些香客和俗家弟子,总约下来不到四十人。

每一个人却都说,老方丈是最看重、最宠爱宜年的。宜年也是打心底里感激、爱戴老方丈。他知道老方丈不容易,现在三界通商后,人族与妖族混居,各地的形势都很复杂,他们佛修又式微,政府拨款少,人间的香火也不旺,很艰难才能维持住。

宜年这么努力读书,也是想要减轻老方丈的负担,他每年都拿助学金、奖学金,空闲时间也都在寺里宣道、讲佛,帮香客们化解心结,多得一些香火钱。

等他初升高,他都有些不想要去读书了,但老方丈却鼓励他,还把他送到更远一些的佛修高中住校学习,希冀他能顺利考上大学。宜年自然不负众望,拿到了全国顶尖的蓬莱学府的录取通知书。

不过即使这样,宜年也还是觉得压力很大。

寺里有老和尚去世,空出了编制岗位,但沽安寺效益不行,市里面将编制收回分给了别的效益更好的寺庙。这完全脱离了佛学的初衷,过于世俗化了。

宜年再一次对读书产生了动摇,觉得自己就算读了大学出来也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早点到寺里多帮帮老方丈的忙。后来,他将自己的想法向老方丈说。

“傻孩子。”老方丈问,“你可知道当年玄奘大师为何西行?”

宜年抬头,见老方丈从经柜深处取出一卷泛黄的《大唐西域记》,那是老方丈最珍惜的藏本,从来舍不得拿给旁人看。

“佛门弟子求的不应是简单的避世,而是明心见性。”老方丈将《大唐西域记》递给他,“你当去更大的世界看看,就像鸟儿总要飞过千山万水,才知道何处是归途。你的人生还有很多选择,虽然我带你到了这里,但你并不一定就要一辈子都做佛修,你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宜年,你去看看吧,不需要往回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