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龄还小,让撞撞南墙也好,省得将来回想起来后悔。
“去吧,别耽误明天上工就行。”赵大山摆摆手。
大柱像得了特赦令,抓起斧头就往山上跑。
月光下,他选中一棵歪脖子枣树,认真地砍下几根粗细不一的枝干。
接下来的日子,大柱像着了魔,白天跟着大伙儿在“鬼见愁“挖土,收工后就躲在仓房里鼓捣木头。
蔡婶子每晚都能从儿子衣服上抖落一层木屑,真是又好气又心疼。
“这孩子魔怔了,”蔡婶子忧心忡忡地对赵大山说,“昨儿半夜我起夜,看见他还在油灯下刻木头,手指头都磨出血了。”
儿子上进是好事,可看着他这样没白天没黑夜,一双手上都是伤疤,当妈的还是心痛。
赵大山蹲在门槛上吧嗒旱烟,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
第二天,他从供销社回来,扔给大柱一个小布包:“给,供销社新到的刻刀。”
大柱打开一看,眼睛顿时亮了,三把锃亮的刻刀,刀柄上还缠着防滑的麻绳。
刀柄的防滑麻绳,是他一点点缠上去的,每一道纹路都浸透了老茧的温度。
“爹……”
“别磨蹭了,你娘蒸了馍馍,趁热吃。”赵大山转身往外走。
大柱立即冲着赵大山的背影喊道:“爹,谢谢你!”
“我是你老子,和我客气啥!”赵大山嘴里说得平静,但走路的姿势都有点不一样了。
这些姜海棠都不知道,他们这段时间也非常忙,因为姜海棠要参加广交会,因此,新材料的研发就要加班加点地搞起来。
好在,他们这个研究小组人虽然少,但都是精兵强将,每一个人都非常努力。
终于,在四月头上,他们的研究出的新型防水防潮防火的军用材料研究得差不多了,虽然还没到能够量产的地步,但已经可以顺利通过实验了。
姜海棠连欢呼庆祝都来不及,将这边的事情交给黎景程等人之后,投入到了广交会的筹备工作中去。
参加广交会的工作人员统一买票,四月十一日集体出发,走的时候,要带不少的东西,因此,提前要做的准备工作非常多。
就在姜海棠忙忙碌碌的时候,大柱那边也终于见到效果了。
这日,大柱神秘兮兮地把父母叫到仓房,一个一尺来长的木制织袜机模型静静摆在木板上。
第206章哗然
“大柱,你忙了这么长时间,就弄出这么个东西?”蔡婶子围着看了好一会儿,才问。
“娘,你可别小看这个,这是个小型号织袜机,能动。”大柱激动的说。
“这……这真能动?”蔡婶子不敢相信地问。
大柱深吸一口气,轻轻转动模型侧面的把手。
随着一阵咔嗒声,木制的针床竟然真的上下摆动起来,一根麻线被勾着穿梭,渐渐织出一小段粗糙的布片。
是的,不是袜筒,而是布片。
“我也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没有办法弄出制成圆形的筒,只能织成布片。”
“哎呦,儿子,你真是出息了,咱们大队可没有人能搞出这个。”蔡婶子用力地拍了一下儿子的肩膀,夸赞说。
赵大山没有说话,但手却在微微发抖,没想到,儿子竟然真的能搞出这么个东西。
只可惜,他们是乡下人家,要是儿子生在城里,说不定能更有出息一点。
“我想着,过两天送土的时候,带着去问问海棠姐,到底是个啥情况。”大柱觉得,既然自己弄不出来,还是要请教别人。
“今天你没上工,大队长说,明天一早就去送土,你想去就准备准备,等下我找大队长给你说说去。”
第二日,天还没亮,大柱用一块麻布仔细包好模型,跟着大队长心怀忐忑地去纺织厂。
姜海棠知道清水沟的人来了的时候,还挺惊讶的,她以为,距离下一次送高岭土过来,总要等上一段时间。
姜海棠正打算过去的时候,大柱找过来了。
看着大柱怀里抱着东西,姜海棠问:“这是什么?”
“海棠姐,我有事要请教你。”大柱局促地说,一双眼睛都不敢看姜海棠。
“什么?你说。”
“海棠姐,我自己用木头做了这个,可不知道为啥,就是织不出筒……”
大柱觉得,自己是不是太笨了,明明之前云老师给自己讲解的已经很详细了。
姜海棠没听明白大柱说了什么,当她看到大柱将麻布片打开后,吓一跳。
这分明就是一个木头制作的小号的织袜机啊。
模型不过一尺见方,但每个活动部件都精准还原,连最细微的导纱钩都雕刻得纤毫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