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nr1" style="font-size:18px">
“二十岁就能做到这种程度?天才没错了吧。”“首尔大+yg制作人+美貌……人生简直像剧本一样”
“天赋、努力、运气都占全了,像我们这种普通人只能看看kkk”“yg真会炒作,制作人都能捧出来”“看李夏怡庆功照了吗,gd也在镜头里kk”“呜呜呜,yg
family”“gd怎么会和现在的后辈有交集?”“liakim不是跟gd传过绯闻吗?真的在交往吗??突然好奇……”
“kkk所以重点不是夏怡,是lia吗?”“如果真在谈恋爱,说不定gd也帮了不少吧?不然这么年轻能做到这种程度,感觉有点不真实。”
“自己做不到也要污蔑别人,kkk”——继teddy之后的又一位核心制作人。舆论再怎么争议,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至于行业内部,这张专辑引发的议论就基本都落在了lia头上。
行业内部的议论几乎都集中在lia身上。业内衡量一个制作人的能力,通常看几个标准:能否准确捕捉歌手的特质,能否在市场与个人风格之间找到平衡,能否交出既不失个性又具备传播度的作品。
在这些维度上,lia显然都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听众或许会认为这只是凑巧,好声音碰上好歌,但对专业人士而言,却足以看见背后的天赋与努力。
而借助她的youtube平台的传播,这张专辑还意外在海外激起了涟漪。严格来说,李夏怡在海外并没有基础,真正吸引注意力的,其实是lia的名字。
在经营频道的过程中,她有意识地将内容与yg做出切割——尽量不涉及旗下艺人,以保持账号独立性。这次她并没有单独制作宣传视频,只是顺手转发了官方内容。
然而此前积累的百万订阅观众里,即便只有一小部分出于好奇点击试听,也足以带动起海外的第一波收听。yg官方频道发布的mv播放量很快突破数百万。
规模称不上庞大,但对一个初登场的韩国solo歌手而言,已是难得的成绩。对于k-pop来说,这是一件意义不小的事。
lia的存在,头一次让“制作人”本身也成为了话题。最高兴的当然是杨贤石。对他而言,这本来就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只是没想到能赚得这么多。
公司正在筹备新团体。lia已经被市场验证,可以独立挑起专辑制作的大梁。李夏怡的回归次数注定不会太密集,在空档期,他完全可以安排lia为新团体做一两次回归。
光是想想,他半夜都能笑醒。这种成熟的制作人,其价值不仅不亚于大部分艺人,在杨贤石的眼里,甚至更为宝贵。
或许,除了练习生之外,他也该着手培养更多制作苗子了。杨贤石暗自得意。*这些算盘,lia一无所知。或者说,她也没空去理会。
专辑一结束,她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学校的期末论文中。哲学系的课程,大多没有考试,期末全靠论文。
上学期因为节目录制,她已经落下不少课,这学期在专辑制作期间又频繁缺勤。假条写得有多轻松,期末补进度就有多血泪。
11月上旬她回到学校时,主修课程论文选题已经基本定下:
古希腊哲学专题,要从柏拉图《理想国》或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选一个主题展开分析;现代哲学导论,要比较康德与尼采在“自由与道德”上的不同立场。
她还额外选修了美学与艺术哲学,想着或许和自己的工作相关。——简直是自作孽不可活。又多了一篇小论文。于是,音乐界大名鼎鼎的“天才制作人”lia
kim就这么灰头土脸地窝进了图书馆,除了吃饭睡觉,几乎直接把自己埋进了书堆。偶尔有好奇的学生会上来搭话,礼貌地问她能不能合影。
很快,坊间论坛就冒出一批她“自出名以来最海量的路透照”——庄严肃穆的书架,惨白的脸色,几乎盖住半张脸的镜框,还有厚到像板砖的《理想国》。
巨大的反差让围观群众忍不住凑热闹:“我要笑死了,书比脸还大”“欧尼加油,论文也会成功的!”“想和liakim当同窗!”
“yg艺人居然在图书馆,不敢相信kkk”“所以gd喜欢的就是这种类型吗?”“明明是天才制作人,现在看起来就像普通大学生”“首尔大普通大学生吗,晕~”
“拜托了,让我也考上首尔大吧!”最怨念的,其实是权至龙。好不容易挤出一点时间,想见女友一面,却根本抢不过那几本厚得要命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