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上一章 目录 站外搜索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118章(1 / 2)

<div id="nr1" style="font-size:18px">

她一边记笔记,一边忽然生出一种强烈的割裂感——

她既是这栋楼里无数埋头苦读的普通学生之一,努力消化理论、准备论文;又在另一个运转节奏完全不同的行业里生存,随时应对着来自上层和大众的审判。

象牙塔与社会机器在同时塑造着她对世界的认识。她一度以为二者无法共存,却在这样的时刻,奇妙地融合为一体。

大多数人都只过一种人生、或者主要只过一种人生。

而她,独行在这条双轨道的路上,前后空无一人。

*

下午她去了公司。

自从《柳熙烈的写生簿》播出后,各类合作邀约比以往更多地涌入。她不得不每周抽出时间和河智慧碰面,确认过去一周收到的各类工作信息——

有通过公司官方邮箱递交的,有社内其他员工转发的,有通过她新注册的twitter账号发送的,还有通过youtube频道私信递过来的。

她现在的处境很微妙。严格意义上说,她并不是艺人,但部分邀约性质又与艺人相似。

公司没有为她配备专门的运营团队,显然也没人来主动规划她的“活动安排”。她不过刚起步,距离第一次收到正式邀约也才几周而已。

更何况她当初签的是制作合约。合同明确列出她因创作曲目通过各类媒介所获得收益的分成比例,但对于广告、节目等非制作类拍摄所得收益,却只用一句“若乙方参与与制作无关的其他活动,其相关事宜由甲乙双方另行协商”就概括了全部。

宝珩给出的方案是,目前活动还不多,先按项目单独制定补充协议,其余事宜均由lia本人决定。

于是意料之外、又理所当然地,所有的决策权落回到她身上。

河智慧只能帮忙做初步筛选。

她会将收集到的邀约整理成清单,初步排除那些品牌性低、同时也非音乐相关的,然后把剩下的内容按类型分类打印,等到约定时间与lia见面再递交。

两人照例在三楼的小圆桌会议室碰头。

“这周收到的合作信息有三类:广告、节目、音乐人合作。”河智慧一边把文件递过来,一边简单说明。

lia翻开第一页,熟悉又陌生的几个品牌名称赫然在列。

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电视广告和橱窗展示里的名字,如今整齐地排列在表格首页,报价栏的数字清晰而冷静,象是在毫不含糊地宣告——

短短几周,她的身价又不同了。

她还记得不久前宝珩递给她的那份议案,上面的品牌大多陌生,连听都没听说过。而现在,从快时尚到生活方式,各类主流品牌应有尽有,仿佛这世界忽然对她敞开了某一道门。

哪怕作为亲身经历者,她也仍觉得这一切充满了荒诞感。

她既是她,又不是她。

她很清楚自己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她没有突然变得更有天赋、更高产,甚至体力和睡眠质量反而更差了。但就在某个临界点之后,她忽然变成了一个“可以被投放”的对象。

她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她本人。

她更像一件产品,被市场以话题性和热度估值。她的受欢迎程度、可塑性、影响力,被转化为广告回报率、品牌适配度、用户触达率,一切被转化成数据、语言、合同。

但她又隐约意识到,这一切并不只是空壳。

她的身上,一定有些什么,是别人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的。一定有什么,是只有liakim这个个体才能提供的。

那不是包装,不是传播,而是一种更根本的东西——某种来自内部的创造力、意志力,或者更笼统地说,是生命力本身。

那是这个体系无法制造、无法量化的部分。

也是唯一能从体系中挣脱出来、逆转规则、创造奇迹的东西。

她很难具体清晰地解释自己在那一刻所领悟到的东西,但她知道,她抓住了那个东西,她需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还有这个——”河智慧翻到下一页,“综艺邀约里,只有一个音乐类节目符合你的偏好,其余都不太合适。”

“是什么?”

“《showmethemoney》,mnet的新节目,说是要做hip-hop选秀,邀请你做评审。”河智慧迟疑了一下,又加了一句:“节目目前还没什么名气。”

lia微微一愣,垂眼思索。

“其他综艺真的都不考虑吗?”河智慧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我知道你不是艺人,但热度这种东西,对你后续发展真的有帮助。”

她理解lia坚持专注音乐的理由,但仍觉得,在这个阶段适当的曝光是必要的——哪怕只是为了打开更多可能性。

lia轻轻摇头。

她理解河智慧的顾虑。但她拒绝,并不是出于什么“音乐人就该远离综艺”的清高立场。她早就确认过了,那条路走不通。

原因其实很简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