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小说网 > 女性文学 > 重燃2003 > 重燃2003 第959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站外搜索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重燃2003 第959节(2 / 2)

也就是说,其实这两项的产出的利润,已经能够覆盖他制成多晶硅的成本了,保不齐还会有盈余。

而至于三氯化硅之后的副产品,蒸汽可以用来发电,直接在产线中进行循环利用,而后的一些产物,秦缦缦二伯秦天山的循环经济已经做出了部分良好的应用场景。

所以,这个报告,秦缦缦来写是最方便的,数据全部找她二伯要就是了。

剩下的副产物以及能耗问题,卿云知道怎么处理,但现在没法写出来。

说自己略懂这个路线还好说,毕竟是半导体产业链的一环,看看科研报告、论文什么的,多多少少懂一点没问题。

但要说脱离时代自己原创一个解决方案出来……

说出来别人也不信啊。

不过,还好。

毕竟,这是物理化学的领域。

云帝的本命。

作为一个物化教授,卿云想要忽悠住这几个在这个领域里只能眼里闪烁着清澈而愚蠢光芒的小白,简直不要太容易。

简要的给几个婆娘神吹了一番后,云帝达到了他的目的。

不光是秦缦缦听得二晕二晕的,其他几人的眼里此时都闪烁着无奈的光芒。

听不懂,完全听不懂。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这四大学科被称为化学、药学、材料学、生物学等专业的噩梦学科,也不是没道理的。

就连学历最高的苏采薇,此时都是在听天书一般。

没办法,化学……

化腐朽为神奇的学科。

她数学和计算机两个学位加起来都是不学化学的。

“可是二伯那边的路线,都还没解决多晶硅的纯度问题,他们现在研究的方法,最后出来的多晶硅只是太阳能级的,只能做光伏面板,没法制成单晶硅。”

目前多晶硅纯度不高的问题怎么解决……

很不巧,这才是云帝的专业所在。

他敢说,他是这个世界上此时最懂这玩意儿的人了,没有之一。

高纯度多晶硅,甚至单晶硅,华国不是没有。

相反,在林兰英先生和无数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华国在1958年就成功生产出了单晶硅,而1962年华国第一根无位错单晶硅便拉制成功,这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靠前的水平了。

最初的津门半导体、峨眉半导体、洛阳中硅、华山半导体也就是靠着这个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60年代的华国,生产厂家数量最多的时候高达20多家。

但是,这是服务于军工级产品的产线。

也因为种种原因,技术无法迭代,导致工艺始终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生产技术难度大、规模小、良品低、污染大、耗能大……

简单的一句话,就算面对几十万美刀的进口价格,都毫无成本优势。

于是在进入改开之后,除了军工体系外,国内硅厂有一个算一个,相继停产和转产。

到了世纪初,此项原材料,民用市场的国产率为0。

而卿云前世那个在国际上大杀四方,直接把50万美刀一吨的多晶硅干到6万华国币的硅产业,又是什么时候才兴起的呢?

太阳能级的多晶硅,便是此刻开始兴起,到2005年由施正荣、杨怀进等人给引爆,而电子工业级多晶硅,则要等到2010年之后,国内才因为技术突破才实现量产,2015年才实现规格达标。

从太阳能级到电子级,中间相隔了十二年。

为什么?

三个原因。

第一,太阳能级,太赚钱。

太阳能级和电子工业级,表面区别只在于纯度,可由于制备路线实现上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

于是对设备的要求,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但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工艺,而在于市场。

97年起,阿美莉卡的太阳能屋顶计划点燃了世界的光伏市场,这个市场又因为环保等理念的提倡,成指数级的持续增长,产品严重的供不应求。

生产简单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已经能够赚得盆满钵满,没有政策导向的情况下,民营资本自然缺乏向电子工业级转变的动力。

第二,太阳能级,太简单。

单晶硅的拉制,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不低,甚至可以说非常高。

而国内的人才储备……在改开后那波关停潮里,可以说是流失殆尽。

市场上当时根本就没多少专业人才。

当初在峨眉半导体、洛阳中硅、华山半导体这种停产转产后保留下来的老三厂里,工作仅一年的普通操作工到了之江一带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厂里,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技术总监,而稍微有过几年经验的技术员,那更是各家老板所依仗的大宝贝。

人才的技术高壁垒使得其培养是无法拔苗助长的,这就导致单晶硅在当时就不是市场玩家能玩得起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