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nr1"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总觉得高端芯片高不可攀,但其实它和低端芯片之间,没有特别大的技术鸿沟,从3nm到22nm,都是使用euv极紫外光刻技术,无非是孔径更小,对材料要求更严格。
而duv光刻机,波长248nm的可以制造90nm以上的制程,波长193nm的可以实现65纳米甚至45纳米,193波长通过浸入式技术可以实现45纳米以下直至28nm,甚至通过特殊工艺后能实现制造7nm的制程。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只要你拥有193nm浸入式光刻技术,通过不断升级迭代,到28nm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
即便是28nm之后变成了极紫外光刻,也不过是更进一步的升级,早晚有一天能造的高端产品。
那么,我们2023年拥有什么水平的技术呢?
总听到被卡脖子,是不是给你一种华国芯片技术十分落后的印象?
但实际上,华国是全世界芯片产业链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这就是半导体产业三大战役虽败,但遗留下来的火种。
涂膜、刻蚀、离子注入、测试、封装一应俱全,而且普遍技术先进,达到28乃至14nm,甚至中微的刻蚀机进度已经达到了3nm。
即使最艰难最卡脖子的光刻机,从2008年开始,也只落后于asml和佳能、尼康,位居全球第四。
有杠精会抬杠了,‘照你这个逻辑,我们早已应该一代代发展出高端芯片了啊?’
问题就出在了‘升级迭代’这事上了。
比如华亭微电子,早在2018年就完成了90nm的光刻机技术认证与检测。
但要知道光刻机的核心指标,不光有精度,还有良品率啊。
而当没有大规模的企业愿意使用它时,这机器能不能高良率地生产出芯片,哪个部分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如何能迭代这些问题,科研人员其实是无从下手的。
其实……
翻开一段尘封的历史,在更早的时候,1991年,华国的光刻机虽然没有超越当时世界最先水平,但是差距并不大,国产的第一台分步投影式光刻机,采用的是436纳米g线光源,精度达到1.25微米,处在世界前列。
当初也不是没有封锁,没有禁运,所以当阿美莉卡和樱花国专家亲眼看到华国独立自主研发出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光刻机,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惊诧不已,连说:“不可思议!”
这些外国专家离开回国后不久,国际‘巴黎统筹委员会’便宣布:取消对华出口投影光刻机的禁运令。阿美莉卡和樱花这两个当时世界上主要生产“分步投影光刻机”的国家同时宣布,取消对华国的出口禁令,可以向华国出口这类投影光刻机,而且价格非常优惠,成本价供货。
同时,还祭出了一个颇具诱惑力的法宝——‘凡购买本公司光刻机的华国企业,欢迎其领导人来本公司参观访问旅游,来回的机票、酒店住宿和所有的旅行费用,全部由本公司承担’。
此时,国门刚刚打开不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华国企业的负责人很有吸引力,都想找个机会出国去看一看,玩一玩,开开眼界。
于是,原先准备购买华清大学生产的投影光刻机的许多单位纷纷改变主意,来电话说不要了;连原来和华清大学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华科院半导体所109厂及其他大单位,都纷纷取消了订单,华清大学研发制造的新型自动光刻机没有了市场,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
没法迭代。
于是,徐端颐徐老爷子团队耗费无数心血研制成功的自动光刻机,就此夭折。
多年来的所有努力和无尽心血,在市场化手段面前,全部付诸东流。
这段历史,其实就是整个华国半导体产业链最大障碍的缩影。
华国没有?很好,成本加一个零卖给他们。
华国有了?很好,价格战打死他们。
看,又没有了,继续加价。
砸钱,对华国来说,并不难。
但是往哪个环节砸钱,往哪个方向砸钱,如果没有市场的不断测试,我们的研发可能只是一场毫无头绪的死循环。
【企业不买单,还不是因为我们产品不够高端!】
其实芯片的需求,并不都是高精尖产品,相反那些用十年乃至更久之前技术做的中低端芯片,才是占据整个市场8成以上的主体。
2021年,华国一年进口2.8万亿元的芯片,芯片总量是6500亿颗,也就是说均价只有4块多钱。
这足以说明其中大部分绝不是高端芯片,甚至包括1972年发明的555定时器,距今已整整半个世纪了,但今天依然年产量十亿颗,是电工的居家必备神器。
至于它的技术含量,卿云不客气的说,不吹牛,只要有元件,他带着刚入校的大一新生都能现场做一个。
【那这些产品我们自己有能力生产,只要企业们愿意用,我们的芯片研发不就有更明确的方向了吗?他们为啥还要去买国外企业的啊?】
首先,便是价格问题。
芯片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沉没成本,而外国生产了几十年,早就把设备和研发费用摊没有了。
阿美莉卡芯片出口平均单价2.16美元,相当于一碗面而已。
樱花国芯片平均单价合人民币0.75元,相当于买半块砖。
对他们而言,我把自己都变成垃圾卖了,你华国怎么和我抢生意,你硬是要搞国产化替代,那利润不如把员工拉出去送外卖。
当然,单纯的价格战,华国不至于赢不了,更大的问题在于,因为芯片的特殊性质,企业无法冒国产替代的风险,那些需要用到芯片的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那可是地动山摇。
损失远远超过节省的那点钱。
所以企业对华国芯片的态度是,你用?我推荐!我用?我不用!
比如既自研芯片,又那么积极支持国产的华唯,在2018年也要外采210亿美元的芯片。
正因为成本和市场接受度的两个原因,过去十几年,华国自研芯片的口号喊的震天响,但是实际上没啥进展。
2010年的时候,华国芯片销售额680亿美元,自给率10%,经过10年的发展,2021年,自给率达到了12%。
10年,区区两个点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