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果《每日综艺》(variety)(北美版)以其权威性和公正性在国际电影界享有盛誉,一部电影在短短的几天的电影节期间能够得到《每日综艺》的影评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每日综艺》在《爆裂鼓手》首映的第二天就高度评价并推荐了这部电影,刊登大幅剧照,并配发了上千字的影评。
“《爆裂鼓手》是今年柏林电影节的一个突破。作为华夏导演郝运的第三部作品,《爆裂鼓手》在技术层面的成熟让人吃惊。
影片探讨了如何培养卓越人才、适度指导和虐待之间的界限等复杂问题,引人深思。
每一场戏,哪怕是开车回家拿个鼓棒,都剪得流畅明快。
各种矛盾与冲突,老师机关枪式的恶毒言辞,在片子当中也不是随意安放的,他的声音似乎也在融入当中,服务于整个电影的节奏。
新颖的剪辑全面追赶上了大卫芬奇,这种快准狠的剪辑风格让角色的魅力极具上升,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一次又一次让观众情绪如同学生一样被逼上绝路,在这小小的令人乏味的练习空间里,鬼斧神工的剪辑给影片增色不少。
……”
《纽约邮报》同样不吝溢美之词,称这部影片“扣人心弦、好玩有趣、鼓舞人心”。
来自比利时《电影魔力》杂志的影评人佛雷蒂·萨尔特一改吐槽《无极》的态度,盛赞《爆裂鼓手》。
他认为“电影《爆裂鼓手》彻底摒弃了温情脉脉、浪漫美好的音乐片的常规印象,导演将动作惊悚与心理恐惧嫁接在音乐片的叙事框架下。
通过爵士乐的节拍和密集流畅的剪辑,赋予了本片剑走偏锋的黑色电影气质。高难度的剪辑与音乐节奏的完美匹配令本片成为本届柏林电影节的获奖大热门!”
其他的媒体也多是赞美之词。
“电影《爆裂鼓手》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它通过鼓手沈运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电影的音乐和表演令人难以置信,让观众沉浸其中……”
这种就吹捧的让郝运也觉得脸红。
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
你特么到底有没有认真看电影啊。
不过他也知道,这部电影上映后肯定会被不少人当成励志片来看,只能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利波特吧。
当然,也并不全都是交口称赞,还是有不少媒体指出了《爆裂鼓手》的问题所在。
只是即便是“差评”,其实也特别的温和。
比如《每日银幕》的报道指出:
“《爆裂鼓手》是一部紧张(但有些空洞)的心理惊悚片,冯元征的凶猛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它的风格可以被称为现代希区柯克式的惊悚电影,但其内容却不适合。
它也没有提出其中心论点——关于成为传奇人物必须付出的代价——足以让人重新考虑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
尽管如此,《爆裂鼓手》仍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相当有趣!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对于经常骂人的《每日银幕》,这已经是比较不错的评价了。
因为电影是拍给不同人看的,所以不存在完美的电影,《爆裂鼓手》能收到这样的反馈,已经超出郝运的想象了。
这让他迫不及待的想要揭晓19日闭幕式颁奖礼的答案。
第555章变态白演了
虽然等待是一种煎熬,但是当这种煎熬充满了希望,也就可以坦然处之了。
接下来的几天,郝运一直出没于各种电影沙龙和首映礼。
他看了大量的片子,学习其他导演的手法。
为了更方便的学习这些知识,他甚至拉着对应的导演畅谈数个小时以上。
比如《越位》的导演贾法·帕纳西。
这位老哥的首部长片《白气球》是第一部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重要奖项(金摄影机奖)的伊朗电影,而且之后的几部长片《谁能带我回家》、《生命的圆圈》、《深红的金子》和现在的这部《越位》都在西方的各大电影节上有所斩获。
他的电影结束了之后,就被郝运请去吃饭喝咖啡。
从下午六点多一直聊到夜里十一点半。
贾法·帕纳西本来还觉得郝运是沽名钓誉,但是真正的交流之后,他才发现郝运的学习是多么的刻苦。
这个华夏小伙真特么的是要榨干他啊。
不过,在恐惧的同时,这位伊朗国际大导也难以避免的升起了强烈的欣赏。
因此,他和郝运结伴一起参加了好几个电影的首映礼。
本次电影节有一二十部电影首映,几乎每天都有几场首映礼。
而郝运也薅的心满意足,贾法·帕纳西这位国际大导算是文艺片翘楚。
他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他导师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中常见的纪录片式手法为基础,将电影本身视为每部影片主题的一部分,具有自我反思和现代主义的视角——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追溯到基亚罗斯塔米,而且经常给人一种影片是实时发生的印象。
事实上,郝运在柏林电影节的这些天,一直是和这些电影人一起度过的。
甚至难以避免的冷落到陪他一起来的安小曦。
安小曦甚至无聊到请了一位本地的小姐姐,在酒店里学习弹钢琴,等到柏林当地时间2月18日(北京时间19日),第56届柏林电影节闭幕式开始,她的钢琴水平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