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郝运,即便是陈楷格小肚鸡肠,总是对他冷嘲热讽,他也要看在同样作为华夏电影人的份上,来给陈导捧个场。
陈楷格觉得大可不必。
但是郝运既然来了,他也不好拒之门外。
只能故作热情的迎接郝运。
联想到他私下里聊天多有诋毁郝运的言辞,欧洲人更觉得这老逼登虚伪。
《无极》电影票卖得还是不错的。
有人在波茨坦大街上举着牌子寻求购买影票。
在第七放映大厅,上千个座位座无虚席。
放映前5分钟,一些来迟的记者已找不到空座位,只好找个角落或在过道上坐着观看。
这是电影节自9日开幕以来记者难得见到的场景。
影片放映之后,陈楷格率摄影师鲍德熹、主演真田广之和张东健出席新闻发布会,用流利的英语回答了记者和业内人士的问题。
郝运发现,陈导对国外媒体提的问题就包容了很多。
有人当面质疑他这部电影是烂片,他也笑呵呵的表示,艺术的解读是不同角度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完全不像国内,柳妍问他一句“电影预期与实际不符会不会伤害到自尊心”都能当场暴走,采访结束了之后还要让人家出来,转头去做其他节目还要在节目上重提此事,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势。
电影正式放映后,看过国内公映版的郝运就有了对比。
他来参加陈楷格的这场欧洲首映,除了来看笑话,还有就是好奇到底咋剪的。
“短版”的《无极》片头片尾做了改动,那些被国内观众称作“笑料”的地方大都消失了。
比如无欢伸出的金色大拇指、“你让我失去做好人的机会!”“我被你感动了!”……
其他修改的地方,也并没有让这部电影更容易看懂。
记者场现场平淡如水,有少量压在喉咙里的笑声、少量的鼓掌。
大部分人的表情都是呆滞、震惊、不敢置信。
就这?
这就是《霸王别姬》导演的水平?
第553章《爆裂鼓手》首映
会大街上求票来看陈楷格新片的人,基本上都是因为《霸王别姬》才对他刮目相看。
没想到会是这么个玩意。
在没有真正看到电影之前,也有人知道《无极》在华夏上映后口碑不好。
说好听点就是两极分化,说不好听就是烂。
但是欧洲影迷普遍认为是华夏人没有审美细胞,根本接受不了高端文化。
现在端过屎盆子尝了一口,发现原来真的是屎。
不止是观众傻眼,第二天媒体也变得非常不“友好”。
国外的媒体和国内的也没啥区别,你动用一下关系,塞点红包,也一样能跪舔你。
奈何《无极》这盘子屎实在是难以下咽。
以观点鲜明和直率著称的米果评论人罗伯特·科勒写了篇很直率的影评,在首映第二天刊出:
“这部华夏最贵的电影摆脱了重力,同样摆脱了逻辑。”
“影片混合着近乎滑稽的情节、二流的电脑特效、一些惊人的布景、多少有些卡通的武打和别扭的国际阵容。”
这些大抵是记者观众们的同感,非常具有概括性。
一位就职德国电台的华人记者非常艺术地在报道结尾处,向陈楷格发难:
“在您的影片结尾,女主角得到了重新选择人生的机会;如果给您一个再次选择的机会,您是否会用更加真实的手法处理这个故事?”
看似很有礼貌,问的问题并不尖锐。
但是和柳妍问的问题简直如出一辙,估计陈楷格看了之后要脑溢血。
国内票房他能糊弄,能把观众骗进去。
海外他的力量根本就不够。
一位德国老影评人认真地说:“我很失望,在《无极》里我找不到陈楷格电影的影子,倒是看到不少普通华夏导演的影子。比起《霸王别姬》,《无极》真是差多了!”
来自比利时《电影魔力》杂志的影评人佛雷蒂·萨尔特告诉记者,《无极》的拍摄技巧、表现手法等非同一般,视觉效果极具冲击力。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他本人在理解具体内容和情节方面有困难。
换而言之,就是你特么拍得啥玩意啊。
郝运在酒店看着收集过来的报纸,发出了给给给的笑声。
“好无聊呀……”安小曦对这些却没什么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