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夏,仁恩洽四夷。*“” “圣君应昌历,景祚启休期。龙楼神睿道,兔园仁义基。海荡万川集,山崖百草滋。盘苗成萃止,渝韎异来思。*1” “恭惟皇帝陛下,睿思冠古,浚哲自天。*2” “皇帝神圣,通达古今。听聪视明,一似尧禹。生知法式,动得理所。天锡皇帝,为天下主。*3” …… 裴钰看得很感兴趣,这些诗词从各种角度赞美,其实颂圣诗为命题作文,并无什么特殊新意,只看谁的马屁能够拍到皇帝本尊心里。 此时此刻,裴钰拿出来陶思文的诗,这是一首很简单的四言诗,通体简洁明了,将他登基以后收复失地、斩杀叛逆、收拢流民、改革制度等等都融入进去,难得的是还兼顾了韵脚何对仗,最后的赞美更是说的露骨,裴钰感到满意。 他又拿起其他人的诗作看了看,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作品,如此,放下纸张以后,他心中对于此次诗会的魁首,已经有了定数。 裴钰笑着抽出陶思文的那张,然后说道:“陶卿可在?” 陶思文连忙站了出来,他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这样写是不是符合皇帝的心意。 裴钰没有恐吓他的意思,倒是干脆的叫人端出来一盘金银之物,“这是给头名的赏赐,卿若有意,朕愿将卿聘为翰林待诏,专司写诗之流,不知卿意下如何?” 陶思文自然是欣喜不已,看着托盘中的金银,他心中喜悦,这下子能还上不少欠债,还能去买酒喝,真是个好消息。而且做了官以后,还会有俸禄可以领,作诗对他来说,并无什么困难的,正好也是他所喜欢的事情。 “谢陛下隆恩,草民定然会不负众望,写出名篇佳作来。” “好,有此志向,相信卿日后能够有所作为,朕也将进行重用。” 裴钰已经有了打算,陶思文的特性,不适合交给他重要的任务,喜欢喝酒又喜欢偷懒还很随心所欲,这人的几个词条都很刺眼。只是这家伙文学这么高,不用上就是浪费,索性叫他当个御用文人好了,专门给自己写赞美诗,也好给后世留下更多的史料。 “今日群贤齐至,又有诗词唱和,如今记载下来,传为佳话才好。” 何允彦自然听明白了,皇帝想要做合集录,这难不倒他,本来就已经有所准备。 第98章 何允彦在诗会后奉上一卷名录,小心翼翼的说道:“陛下,这是臣筛选过的人员,按照其文采进行排列,下面附上了简要生平和代表作,本想献给您以作为参考,没想到您慧眼识珠,一下子就看到了臣最为看好的那位。您的辨识人才能力远远比臣要英明的多,只消轻易一看,简单一试,就能明了,臣佩服的五体投地。” 裴钰接过名录看了看,只见第一个就是陶思文,下面的那几个就是他看到的蓝卡,其实这何允彦眼光确实不错,自己是靠外挂,但是他能从言行举止中识得有本事的,果然有些东西。 裴钰笑了出来:“爱卿识人有术,又加上修筑神庙之功,有功之人必得赏赐,你这官职也该动一动,朕还会赐下金银,爱卿可继续搜罗人才,朕看你很会相人,相信你的眼光。” 何允彦心中喜悦,钱财他不在意,他在意的帝宠加身,恩荣不断,面上恭敬的回答:“陛下,若非您拔擢臣下,臣岂会有今日之功,全靠您的恩宠,臣才能走到如今。您厚爱至此,臣不敢不报。金银之物,只愿借花献佛,供奉于庙前,添作臣的功德,还望您允许。” 陶思文原本正盘算着到手的金银怎么花用,他这时候听到何允彦的话,顿时感觉一阵不快:你没事装什么大方,知道你家不缺钱,三代富贵至极,赏给你接着不就行了。现在好了,都是同一天赏赐的,我高高兴兴的花了,你献给了皇帝,皇帝要怎么想我,如果对我不满意,以后这官还能当久了吗? 他年轻未经事实,之前一直浪荡度日,也未曾经历过摸爬滚打,如今心中有了不快,脸上难免面色沉了下去,只叫人一看就知道,他心里有事。 其他人见他如此情绪上脸,也是难免轻看他一眼,认为此人难堪大用,皇帝还在此处,无论如何,都应该喜怒不形于色,这才显得稳重可靠。 何允彦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他的中心目标始终明确,自己不能有太好的人缘,不然在陛下眼中,难免会有结党营私之嫌。 裴钰扫了一眼跟在身后的史官,刚刚收下的紫卡等人,总觉得这时候能拿何允彦给他刷个特殊事件,虽然你还挺叫我喜欢,但是该用上的时候他也不会手软,总而言之,机会要自己创造才是。 他认真的看着何云彦说道:“爱卿心意,朕已经明了,纯然一片真诚,只是朕不可因此答应。赐予金银之物,本就是为了纾困解难,使得臣子能够得到应有的奖赏,用这笔金银来去维持生活。 爱卿家中富豪,不缺此类黄白之物,但是朕仍然要赏赐,因为有的大臣两袖清风,家境一般,不是每一家都像卿这样,能够顿顿有肉吃,天天有新衣服穿,还能佩戴华贵的首饰,参加宴饮等。 这些臣子们在得到朕之封赏后,便可以用金银购置用品,维系生活,使得他们不用为生活奔波发愁,能够一心一意的为朕效劳,为天下百姓做事,这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朕为君主,做不了太多,但是至少可以解决臣子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专心效命,发挥才能即可。 卿如今这样做,传扬出去,那些同样接到赏赐的大臣们,该如何做才好呢? 若是不同样献出金银,总要担心朕心中是否会因此芥蒂,但是献出银子以后,又违反了朕之本意。长此以往下去,这些财富不过是左手倒右手的事情,以后还会有谁能够继续一腔热血的报效家国呢? 将能够救活活人的财富献给神明,并不是朕所希望见到的场面。此为朕之神庙,为在世神,便要于此时立下规定,待到神庙正式开放后,不可收取贫家之供奉,心诚则灵,献上清水、时令花草即可,如街边柳枝、路边芳草,不拘种类,重要的是不能因为献祭神灵而导致破家,此绝非朕之所愿。 香火不可强求,当量力而为。拜神是为了让生活更幸福,不可因为过重的牺牲而负担不了,如此为本末倒置之举。 百姓如此,而大臣们无论是否缺这笔钱,但是不得不捐出的感觉,绝不好受,此风气不可因此开先河,以免让其他人不得不依照案例而行。 有功者必赏,有过者必罚,不因家世、自身是否富有等一切因素影响,这就是朕所坚持的原则,卿可曾明白朕的这一片苦心?” 没错,说得太好了,陶思文只觉得眼前的皇帝,简直就是他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