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灯引路,秦毓章看着前路,大步流星,“也少拍马屁。” 到得崇华殿,孟若愚与王正玄并同考官们正分派答卷。诸人见他来,告了礼,请他在最里面正中间的位置落座。 十余位考官每人一桌,每一张答卷都要给每一位考官传阅一遍,评阅结果分五等,取总评排名次。 由王正玄开始,孟若愚收尾,最后全部归到秦毓章手里。 秦毓章道:“在座都是有资历的老人了,本堂不多说,开始吧。” “早阅完早休息。”王正玄颔首,拿起第一份答卷,看完后在自己那份阅卷表上第一个格子里打了个“二”,便递给下一位。 “这一篇不错。” “这一篇佶屈聱牙,难读。” “这一篇又太浅显。” “这个字……再拿一盏灯来。” “题目要论食货,这写的是什么?” “这些年轻人啊,到底知不知道一个铜板能买什么东西?” “还敢隐喻前朝,胆子挺大。” …… 每有一位考官说话或是动作,坐在他身后的监试官便会将其言行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 这是先帝时期为严禁科举舞弊而立的规矩。 直到更漏时分,大总管送来宵夜,传陛下口谕请“诸位大人稍歇一歇”,众考官才暂时放下答卷。 碧涧羹配水晶脍,热腾腾正去春夜寒气。 诸人分食,叫迟迟不动的王正玄,后者却道:“待我读完这篇文章再来。” “什么好文章,一时片刻也等不得?”大家趁此机会起身走动,闻言都围拢过来。 王正玄举起答卷让他们观看,同时说:“卷子阅了有小一半,要我说,最好的就是这篇了。” “好字,端正而大气。”众人初观其版面清爽整洁,便为之一振。 待看完,一位考官叹道:“这一篇以商贸切题,‘君子行其德,小人适其力’,思路清晰,下笔有物,可谓行云流水。” “不止内容,文笔也好啊。引经据典,笔底生花,令我眼前一新呐。” “确实算得目前最好。” “文风瑰丽而不失风骨,难得。不过,这风格越品越有熟悉的味道。” “这手字也不算陌生啊,我想想是谁?” 众人纷纷沉思。 “哈哈哈哈,”王正玄笑道:“这不就是我那堂官裴孟檀裴大人所擅长的?” 他一说,大家随即反应过来,又有考官笑道:“原来是裴家的小君子。” “今科会元,裴大人教子有方啊。” “听说他已是小三元,乡试会试又连夺魁首,就看最后这一遭。” “若能折桂,那就是青出于蓝啊。” “不过我听说他一直养在稷州,由谁教导?我那不成器的儿子也快到入学读书的年纪。” 这边讨论得热闹,王正玄起身,走到孟若愚处,贴心地问:“孟大人的身体可还好?” “倒不了。”孟若愚吃了两口菜羹便没再动,此时正垂眼看文章,哑声道:“就算此刻倒了,老夫趴着也会把该做的事情做完。” “没事就好,但若身体不适,孟大人也不要硬撑。”王正玄微笑道。 其他人要请秦毓章看看这篇文章,后者慢条斯理地吃着宵夜,让他们拿给孟若愚先过目。 “我们一致认为,这篇可得‘一等’,孟大人看看?” 孟若愚在阅卷表上做了记号,说:“你们认为‘一等’,那就记‘一等’,我又不拦着你们。” 轻松的气氛一滞。 他拿过答卷,在众人注视之下,八风不动地仔细看过去。 先前诸同僚所言,他自然也听见了,但谁的儿子与他何干?他以副考官的身份在这里阅卷,自然就以阅卷的标准来。 他看了两回,又沉吟许久,数着格子,记了个“二等”。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此等锦绣文章,在孟大人这里竟也只能得‘二等’?” 再一瞟他的阅卷表,一溜的三等四等,似乎也不是故意压等级。 “文章是好文章。”孟若愚直言不讳:“但以取士论,则绚烂有余,人情不足。为官若是只要一手花团锦簇的文章,那孟某何必忝颜坐在这里?” 他说得毫不留情,诸位考官皆是讪讪,便扭头问秦相爷的意见。 “策制二字,一‘策’一‘制’,前者内容有条理切合实际即可,后者文从字顺即可。这些贡生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未经世事,不必太苛刻。” 秦毓章用过宵夜,拿帕子净了面,淡淡道:“继续罢,要赶在卯正前给陛下送过去。” “是。”众考官便各归其位,继续兢兢业业地阅卷。 王正玄拿到下一篇,看罢微微皱眉,思虑片刻,提了个‘二等’。 及至五更天,终于将一百二十份答卷评阅完毕。 考官们的阅卷表收在一起,由监试官一一归纳核对每一张答卷的评分,再按得‘一等’的个数多少排出次序来,‘一等’得数相同时就按得‘二等’的个数来,以此类推。 崇华殿诸人,从上到下皆熬了一夜,将要完事之时,终于放松下来。 一名监试官忽地叫道:“咦,有两张卷子得分一模一样。” “嗯?”这一句把所有人的瞌睡都吓醒了。 众位考官又聚拢过来,一看阅卷表,确有两张得十个‘一等’和两个‘二等’的答卷,并列排在最前。 其中一张就是先前惊艳过众人的裴家郎的卷子,另一张却没有引发专门的讨论。 “这……”一位考官说:“我是觉着这篇看下来挺舒服,没跑题,内容也翔实,让条陈办法,真就一条条叙述,还找不出什么明显的错处。” 得到一片“是啊是啊”的赞同。 “虽初看不出彩,但细想又没有给它评‘二等’的理由。” “确实如此。且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是经过磨砺的人,没有普遍的漂浮之感,扎扎实实想法子找钱,估计是个年龄不小的老贡生。” “我记得这篇文章里有两条论及茶盐的办法,先前听谢大人提过类似的想法,似乎可以一试?” “……不过一样的评等可不行啊,得排个次序出来。这样,咱们不说好的,说说不好的,这两篇文章都有两个二等,是谁打的?” 大家又扒拉了考官的阅卷表,仔细看去,孟若愚给这两篇判的皆是‘二等’,剩下一个,裴家郎那一篇是秦毓章,另一篇则是王正玄。 “这……”涉及主考与副考,众同考官一时失语。 王正玄理着袍袖笑道:“文可见其人,我就喜欢细水长流打下的真功夫,说明这人有持之以恒的认真,值得栽培。而读书多年却文采了了,可见缺那么几分巧思。” 众人便不约而同地看向秦相爷,等